大概在前年,国内的出版界兴起了再版民国时期小学国语教科书的热潮,得到了读者强烈的追捧。人们拿那时的教科书与当代小学的教科书作比较,往往认为,从前的教科书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贴近生活。
那么,建国初期的小学教科书又是怎么样的呢?
我家里藏有几本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小学教科书,大多是我母亲使用过的。这些教科书的纸张虽然已经发黄变脆,依然被我小心地珍藏着,现在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小学如同中学一样,分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具体来说,四年级以前是初级小学,五到六年级就是高级小学了。因此,那会儿说某人的文化程度就有“初小”和“高小”之分。这与当时扫盲运动紧紧相关的。
1949年,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扫盲也就成了国家当务之急的大事。按我的理解,念到初小的就算是学完了扫盲班了;而完成了高小的学业,那就算是小学文化程度了(我儿子学龄前还发明了幼儿园文化程度一说)。
我家的这几本教科书有《国语课本》、《历史课本》、《珠算》,还有一本没有了封面,我猜测可能是《常识》。
《国语课本》是高级小学六年级使用的,1951年出版。从目录看,整个六年级只使用这一册书,分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使用。翻看全书,你会发现,这根本不像是一本国语教材,完全像是一本故事集。因为教材通篇没有看到一道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
这册国语课本极富时代特征,以《开国大典》为开篇,接下来还有苏联人物故事,著名的有《列宁和卫兵》。战争时期有红军《十七个勇士》勇夺大渡河,《大战平型关》。建国时期有社会主义建设,劳动模范。
我小时候特别喜欢阅读这本书,因为我没有将它看做是教科书。里面也不乏幽默有趣的故事,像那篇《天气预言家》,讲述了一位叫卓老头的村民,自称为天气预言家,凭经验判断是否下雨,在县里很有影响力。后来,村上的学校校长买了一台收音机,村民们到学校门口收听天气预报,这样就使卓老头产生了危机感,大骂收音机是个“鬼木头匣子”。最终,卓老头终于尝到了不相信科学的苦头。
一篇叫《多写多修改》的课文,开头说道:“笔勤的人才能手快,心细的人才能手巧,快和巧的功夫不是天生成的,是从不断的练习得来的。”——以此话勉励我的博友们!
2013-08-18 15:20:54| 分类: 城市记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