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看“种子法则”:为何迟迟未见结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道出了“种子法则”的精髓。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只关注外在的行为,却忽视了内心深处的种子——动机


#1为何做好事没好报?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关于明朝嘉靖年间江西的俞都先生的生活经历。


虽然俞公才华横溢,但家境贫寒,子女多病夭折,妻子因此失明。他向灶神祈福多年,但直到年近五十仍未得到应验。



在除夕之夜,灶神出现,揭示了俞公内心的恶念,并劝他改过自新。俞公在教导下努力改过,行善积德,最终获得了福报,子孙荣华。


正是这些恶念,让他多年祈福都无果。直到灶神显灵,指出他内心深处的问题,俞公才真正悔悟,下定决心改过自新。


他以“净意道人”为号,发愿彻底去除心中恶念,以纯粹的善意去行善,最终获得了福报,子孙荣华。


#2做事动机最重要


俞公的故事告诉我们,光有外在的行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内心深处的动机


正如种子法则所言,你种下的种子是什么,你收获的果实就是什么。


如果内心充满恶念,即使表面上做了很多好事,最终收获的也只会是恶果。反之,如果内心充满善念,即使表面上没有做太多好事,最终收获的也只会是善果。


俞公的经历证明了“动机”在“结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


#3发善心做善事


俞公的改过自新,并非仅仅是表面上的行为改变,而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内心的动机,将“功利”的善念转化为“纯粹”的善念


正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善念,才最终得到了上天的认可,收获了福报。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行善积德不是为了获得回报,而是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和他人,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唯有从内心深处种下善的种子,才能结出善的果实,收获幸福的人生。


我们建了社群,日常会讨论下面知识,如果你也想参加,请看我简介

种子法则、种子心法、吸引力法则、调整动机、零极限、清理工具、修蓝博士、荷欧波诺波诺、六时书、六时书写法、十大美德、咖啡冥想、108拜、天意运动、大富婆冥想、施与受冥想、冥想引导词、自他交换法、金刚美学、金刚心学、金刚智慧、吸引财富、感恩日记、麦克·罗奇格西、麦克格西、格西老师、种瓜得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