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1月22日开始阅读《学会提问》这本书,到今天为止,拖拖拉拉经过了20多天才读完,真是让自己汗颜。刚开始我还为自己如此拖拉的行为找了诸多理由,比如这段时间正处于年底和年初过渡期,2017年终总结、2018工作计划以及还要撰写若干个关于新工作开展前的调研等等……其实扪心自问一下,这些都只是借口而已,最主要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很懒+不喜欢读这类讲道理类的书。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觉,那就是外国人撰写的方法论之类的书籍,总觉得读起来不那么顺溜,也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的思考、行文方式与中国人不一样所致。比如我以前看《哈佛商业评论》杂志上的某些论说性文章,还有读《习惯的力量》、《如何阅读一本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等书籍时,总觉得很多时候明明可以用几个篇幅就说明白讲透彻的话题,作者却用车轱辘话来回说,让人觉得每一章内容都“似曾相识”。可能正如文中提到的,我可能一直启用的是“海绵式思维方式”而非“淘金式思维”,亦或是我未掌握《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阅读不同类别文章的精髓,所以导致阅读效率不高。总而言之,后期再读这类书籍时,我或许可以“偷工减料”,用淘金式思维方式,带着既定问题去读书,这样或许更加高效有趣。提到这里,脑回路中突然想到了美国情景喜剧o(∩_∩)o 哈哈!
还是回过头来说说这本书吧。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有3点:
一是以后自己写文章尤其是写论说性文章时,一定不要犯以下10类错误。话说我曾参加过的高考、MBA联考以及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都有这类文体写作,所以要参加这些考试的亲们务必引起重视!需要注意的是,以下这些概念与《学会提问》中的提法不同,一般考试中,我们还是习惯用以下约定俗成的概念来定义。
1、以偏概全。即论证条件过于单薄无法支撑论证的情况。比如对洋快餐消费者的调查结果,能否推出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消费者意愿?国情不同,饮食习惯和意愿当然也不一样。
2、类比不当。类比涉及两种事物的对比或两个时段(事物的动态发展过程)的比较。比如:熊猫和棕熊是近亲,他们都有相似的牙齿额肠道结构,适应于肉食,所以,熊猫常用食物是肉类。这个例子中,就属于类比不当。熊猫和棕熊虽然在很多地方相似,但它们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大不相同,这些都构成了两者食物结构不同的原因。
3、因果倒置。误把原因当做结果或者误把结果当做原因。例如:为了加快我国的发展步伐,必须大力发展私人轿车工业,因为在发达国家中,大部分人都有私家车。这里“私人拥有轿车是发达国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4、无关因果。或者是强拉因果。比如“你有没有注意到随着街舞音乐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少的年轻人去参加教堂活动了?这样的音乐正在引起年轻人道德品质的下滑。”如果我们这样思考问题,我们常常会大错特错。街舞音乐是导致年轻人道德品质的原因么?年轻人不参加教堂活动就是道德品质下滑么?
5、单一因果。在科学实验中,判断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往往要求使用单一变量法,来保证某个变化对结果的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是很多因素造成的,无法确定是单一因素导致其必然结果。比如:你这么胖,一定是很少运动。事实上,发胖的原因并非一种,不能由此就断定是缺少运动造成的。
6、偷换概念(概念模糊或概念有歧义)。比如将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使用范围、所指的对象等具体内涵。比如如下的案例:
学校的着装规定是对不当着装的限制,目的是营造一种专心致志的学习氛围。如果一个学生衣着不当来上课,就有可能极大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在校期间使用着装规定并不是限制学生的表达自由。不同于要求学生统一着装,着装规定仍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服装,只要不是被视为不当着装即可。
在本段文字中,“不当着装”就是一个关键词语,而且是论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文中作者并未告知什么是不当着装,而只是提出“奇装异服”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另外也提出着装规定也不影响学生的自由。可是,“奇装异服”等同于不当着装么?“衣服上印有伤害人侮辱人的字句”才应该是不当着装吧?
7、自相矛盾。矛盾律的内容是,两个相互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命题中,必须要否定其中一个,不能两个都否定,否则就是自相矛盾。
8、数字陷阱。比如百分比、平均数等等。尤其是注意平均数陷阱。
9、非黑即白(两难推理)。为多余一个答案的问题提供不足(通常2个)的选择,即隐藏了一些选择,最典型的表现即此即彼,其实还有更多选择。比如:“萨达姆是邪恶的,所以美军是正义之师”。实际上,除正邪之争外,还有邪邪之争以及许多难分正邪的纷争,所以不能简单的以萨达姆邪恶就认定美军行为正义。
10、主观臆断。比如“参加国际合作必将带来双赢的结果”,这当然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上在国际中合作失败的案例不枚胜举。
二是对对方抛出的观点,尤其是阅读自媒体中所谓的10万+文章时,要多问自己一些问题。比如文章的论题是什么、结论是什么、论证过程是怎样的?论据的选择是否合理?说理的过程中是否有某种暗含的推理假设?推理过程中的数据、论点是否有上文提到的经常容易触犯的10个错误……
三是在与人谈话和交流的过程中,不要为了驳倒对方而“故意找茬”。我们提倡批判性思维,但在培养和锻炼自己这种思维的时候,需要注意分寸,也就是提问的场合和对象。比如日常工作中的会议讨论时,领导或同事发言后,如何让人心平气和的接受你的“质询”?你的提问是咄咄逼人还是恰如其分?是在一个合适的场合和时机提出来的么?是对发言者切实中肯的评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