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爱自己”成了时尚流行语,也便成了解锁幸福密码的万能钥匙。
可是,生活的规律是:越是被大部分人定为目标的东西,越是稀缺,也越如镜花水月,看得见摸不着,或者可以说,它本身就是驴子面前的胡萝卜。
比如,财务自由。
“爱自己”,也是这样。
很多时候,我们一边喊着要爱自己,一边却不自知不自控地做着不爱自己的事儿:说和做,是分裂的。
理性上讲,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要“爱自己”。
可实际行动中,在爱惜物理层面的身体和守护好心灵精神情绪这两个维度上,都常常与“爱自己”背道而驰:
一边清楚地知道早睡早起才是每天的正确打开方式,一边晚上舍不得睡刷手机追剧享受难得的不受他人支配和管制的自我时间;
一边明白早餐要好好吃,一边因为起晚了/赶时间/懒得自己做,胡乱对付地吃一点,甚至不吃早餐;
一边了然快乐肥宅水等垃圾食品不健康,一边陷入它构建的甜蜜放纵氛围无法舍弃;
一边念叨着“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一边忍不住跟一些人生气、纠缠,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一边想着要独立思考,不断突破自我,一边却又习惯性地滑向内心的舒适区,听从所谓的权威,或在下意识的驱动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一边想要改变,奔向梦想中的状态,一边却又陷在当前思维和行动的泥淖里,拔不出脚,久而久之,甚至放弃了改变的念头……
如此这般,循环往复。
“爱自己”,是高擎的理想;不爱自己,则是日常的现状。
比起爱自己,我们似乎往往更容易爱钱财、爱虚名、爱欲望、爱他人、爱工作……这,挺讽刺的!
巴菲特曾反复提到:如果被告知自己一辈子只能拥有一辆汽车,大家都会勤加保养和爱惜使用。事实上真正伴随我们一生的是唯一的大脑和身体,却有很多人随意对待。
的确,爱惜身体都快成为一句口号了,守脑如玉更是难上加难。
可是,正如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提到的那样,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常常使人的头脑陷入战争,这或许是“爱自己”总是陷入两难境地的源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