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4 探索你的生活美学
4019次阅读 2018-03-18
袁春楠: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
袁春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审美的提高,以往的传统艺术形式已不在是美学的研究中心,美学研究的内容已经扩大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而生活美学,已经成为美学的发展方向之一,主要涵盖了服饰着装、饮食起居、房屋环境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音频正文:
hi,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你现在正在收听的是,袁春楠带来的,让你脱胎换骨的人生整理术。
今天的话题主要围绕居住环境和日常用品的生活美学,主要分三个部分:
1、认识美:从春楠自身成长经历出发,为大家介绍对生活美学的理解
2、发现美:随着生活物质水平提升,怎么提升在生活中的审美眼光
3、实践美:怎么在自己的人生里实践生活美学?选择适合自己的环境和物品,建立自己的生活美学标准
首先、什么是生活美学呢?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能搜寻到相当丰富的美学思想,然而美学是萌芽于西方古希腊社会的,美学的源头居然是哲学,美学是从属于哲学下的二级学科,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提出了美学的概念。美学关注的是美的本质、审美规律和分辨艺术形态中的美和丑等。
美学大师康德,把审美总结成“鉴赏和判断”。鉴赏和判断都来自人的意识反映,而意识反应是一种态度和观点。因为每个人都有看待事物的态度与观点,所以说美学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生活,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
随着社会发展,人在日常生活中审美的提高,对美学的研究重心突破了旧传统,已经扩大到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生活美学,已经成为美学的发展方向之一,主要涵盖了饮食起居、服饰着装、房屋环境各个方面。
通过美学大师研究得出的结论,一个普通人通过后天的培养和磨练,也可以具备很高的艺术涵养和哲学功底,离美学不再遥远。另外当一个人先天的审美能力不经常训练也会衰竭、消失。也就是说,不要因为自己出生时物质条件不优越,甚至出生自寒门,没法用金钱堆砌起来品位,就觉得自己和生活美学隔着十万八千里。在美面前,人人平等。
春楠自身其实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八零后,我从小出生在北京,在童年这个阶段父母给予我比较用心的学前培育,他们带我体验过少儿体操班也带我去少年宫学书法、绘画和舞蹈,只不过父母和老师们很少告诉我生活中什么是美?从环境中怎么发现美?
父母那一代人因为成长在物质匮乏年代,经历过山上下乡、自然灾害、吃不上饭到菜市场垃圾堆捡菜叶子的日子,他们对生活的总体要求很低,关心的只是填饱肚子、柴米油盐酱醋茶,对生活中的美不太敏感,对什么是美的环境和物品不是很清楚,也几乎没追求。
我成长的环境随着城市发展、家庭变化不断迁徙。10岁前住过平房、老北京胡同里拥挤的杂合院,这个杂合院可不是宽敞的四合院啊,是像电影《芳华》里那样,每家每户好几个人住一间小屋,其他院子、厕所公用的;从10岁到30岁一直住50年代苏联人给盖的筒子楼,也就是杂合院的楼房升级版;在老北京胡同杂货院和筒子楼里生活时,家里为了省钱,屋子里也没什么装修,老爸永远给墙面刷个“大白”就完事,因为他没见过什么更美观的家庭装修装饰。邻里之间热闹、人情味足,不过大家好像对生活品质、生活方式、生活用品的美丑都没投入精力关注,当然,我从小对美丑也没有任何具体概念。
随着步入社会,我一路跌跌撞撞在30岁后找到了三观,真正开始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我开始从梳理身边围绕的物品开始,渐渐搞清楚了什么样的物品是自己想拥有的,随着从事整理行业的特殊性,让我早一步分辨出什么是高品质的生活以及物品的美,从事这个行业让我时刻保持和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
春楠当下的理解是,生活美学是建立在深入了解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之后,对环境、物品作出的选择,每个人对生活美学理解不同,也会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变化,不断更新对美的理解。
认识美之后,还要学着发现美
在未来,大家的生活水平将继续提高,生活美学将无处不在,一个人对“美感”的鉴赏能力也将被重视。到底该怎么提升选择物品时候的审美眼光呢?要想具备发现美的眼睛,可以从3件事做起。
1、多去串门
如果你觉得家里现在还不够美,只是因为见的不够多,知道的不够多而已。通常人们花大价钱出远门旅行看著名景点,其实到亲朋好友家里串门做客也是一种有趣的迷你旅行。人在一个环境中生活时间长了,感官麻木了,甚至连屋里脏乱差都习以为常。除非有朋友要来家里玩,才想到要收拾一下,否则压根没变化。
只要串门做客的时候,带着开放的学习心态,很容易看到别人家对生活中美的追求。你会发现,哦,原来还可以这样装饰家呀,你会思考,为什么别人家看起来舒适温暖,让人特别愿意回家,自己的家看上去十分混乱阴沉,每天连自己都不想多待。往往一次参观,能从别人家学会不少细节,回家之后用于自己的生活。比如我以前去美国的亲戚家拜访时,就很惊讶他们居然会在自己家墙上画壁画妆点房间。后来才搞清楚,美国因为人工成本高,各家各户都喜欢自己买原材料亲自动手装修,所以只要用心,不用太多钱,同样能出效果。
另外春楠作为整理师的职业隐形福利之一,是能到很多人家里上门整理,也同时体会到一点。很多家庭购买房子的时候户型比较好,还投资了精美配套装修,家里硬件环境已经很美了,接下来只要东西放的不乱,再装点一些艺术品、鲜花,视觉效果就是好。
没有那么多预算请设计师,买奢华的装修和家具也没关系,可以靠简单的改造窗帘、桌布的材质、颜色,放一些小装饰品和清理掉表面上不美观的杂物入手,照样让你家居环境焕然一新。
2、增加自我投资的比例
多接触这个时代的美好事物,用心体验美的存在,让人生更丰富多彩。什么是这个时代的美好事物?通过阅读、听音乐、吃美食和艺术品欣赏,和超级优秀的人谈话中,都存在着美感和智慧。
尤其是,走出家门,和美好事物实际接触,能更好的碰撞出对美的灵感,提升品味,化作自身成长的食粮。像日本生活美学大师松浦弥太郎所提到的,不要让金钱成为阻碍你提升美感的阻力,有时可以体验一些超越消费能力的事。比如到高级餐厅用餐,吃一顿1000元的大餐,有时比买1000元的东西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有助于积累生活经验。尝试对自己而言稍微有点吃力,需要努力才能做成的事情,有助于自我成长,提升对事物的审美判断。
3、成为从容的人
一个从容的人,得拥有从容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这样才能提高生活品质和美感。要想变得从容不迫,最重要的是保持规律的生活和健康管理。想做到又忙又美,背后有一大把要付出的代价。总的来说就是把自律贯穿在每一天。当凡事都经过提前计划、按部就班的执行,人才能有闲暇的时间和心情,对生活中的美投入更多热情。忙碌焦虑的人是很难享受美的存在的。
最后,要如何实践美,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物品,提升审美,建立对美的标准呢?从下面这三层境界修炼,思路会特别清晰。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
生活在物质发达的社会,商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购买这个动作极轻松就可以完成。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向外求的状态。用永不满足的买买买,填补内心安全感,过着以物品为主的生活,以为拥有更多数量,更多最新款产品、更贵的大牌商品才是幸福。比如之前苹果4S、5S、6S陆续上市的时候,很多人刚买的手机还没捂热,就订购新款,直到家里留下一堆闲置。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
终于有一天,一些人觉醒了,在面对大堆覆盖尘埃的闲置用品时,发现买买买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们不再盲目追求物品数量多少,是否高档,开始探索物品的价值和自己对环境和物品的美学标准。
你也不妨花一点时间,重新监视、观察一下家里拥有的物品:无论是桌子、椅子、笔记本电脑、还是衣橱、厨房餐具,从一个汤勺到“这个家里最贵的东西”,把它们清点一下,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少件东西?对每件物品是不是物尽其用?给东西分个类,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和哪些只是冲动购物?为什么很多一时冲动买的商品都闲置了?思考完这些问题,你会重新发现和这些物品的关系,和梳理出自己的美学标准。
如果你还没有形成标准,建议用“可以用一辈子的”去衡量物品价值,决定是否购买,不过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人的一辈子面对的是五颜六色的世界,人一生都在变,价值观在变,环境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所以,即使在购买时决定“要用一辈子”,几年之后,可能也会觉得“好像不怎么喜欢了”,有时也会不小心把曾经决定“一辈子都不放手”的重要东西弄丢了。
从第二阶段过渡之后,会到达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
处于这个阶段的人,会过上以人为主的生活,人对物品的使用更加从容。
会认为美来自于内心,一个人内心有美,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美;会认为幸福来自内心充盈,外在环境和物品都是次要的,物品只是身外之物;会在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融入美学要素。这样的人把自己活成了生活美学。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休息一下吧,这节课分享了,什么是生活美学,用多串门、多自我投资、成为从容的人3种方法来修炼发现美的眼睛,最后通过3个阶段在生活中实践美学。如果觉得对你有帮助,欢迎为课程点赞。这节课的作业是,从每一天从生活中发现一个让你感觉到美的瞬间,把它们记录下来,做成一本幸福的美学回忆录吧。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你听课之后有任何问题或建议,欢迎在喜马拉雅后台留言,想了解更多整理内容的分享,欢迎百度:袁春楠。希望这套课程能给到你真实有帮助的启发和陪伴。
感谢你的收听,我们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