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没有读完这本500多页的严肃哲学书籍,确切的说,我仅仅读了62页而已。虽然如此,但我可以向你保证,这十分之一我是非常认真而仔细的读完的——在浏览了第一遍之后,我又大声朗读了一遍,并把其中我认为重要的部分,都抄写了下来。所以,你看,就冲着我这么严肃的态度,你也不该怀疑我给你介绍的内容。
那我就来给你说说,在这62页的书里,我读到了什么?
你肯定第一句话就要问我:啥是“直觉泵”啊?
我用作者丹尼尔·丹尼特举过的一个小例子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当你需要维修一下老家年久失修的房顶时,你可以用一架梯子来回搬动着维修不同的地方,也可以先在房屋周围搭起结实的脚手架,然后进行维修。这两种方法都没错,但显然第二种方法更加合理,而且高效。
在这里我想你肯定立即就想起了那句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功。我当时也想到了这句话,但发现如果与“脚手架”这个比喻相比,还是“脚手架”更接近于直觉泵的概念。
作者丹尼尔·丹尼特说:“直觉泵就是在思维实验中通过不同变量来激发系列直觉的工具。”看出来了吗,“直觉泵”就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说服或教育的工具,一种使别人采用与你相同的方式思考的方法。——当然,这种工具非常先进,而且还十分严肃。
如果拿驾驶工具来打比方的话,你日常思考用的一般是自行车,连汽车都达不到;而丹尼尔·丹尼特的“直觉泵”已经可以是飞机或者火箭了。
我读完的这62页,是第一章的内容。这一章里,丹尼尔·丹尼特写了12种常见的思维工具(直觉泵),对我影响最深的是03 拉波波特法则——批评他人的正确方式、04 史特金定律——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06 奥卡姆扫把——有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证据、07 外行做媒——既不“过少解释”,又不“惹恼行家”。
既然你看到这里的时候已经觉得不知所云,那么我就来一个个给你解释。
“拉波波特法则——批评他人的正确方式。”
这个思维工具说的是怎样给别人指出问题,同时还不伤害对方。要知道无论对于普通人还是科学家,如果你不是他的上级,想要指出他的问题,那恐怕要面临跟对方翻脸的危险,特别是对方写的文章、发表的著作,你要给他提意见,基本上相当于找茬。
那么你就可以不给他指出问题了吗?——是的,我们在日常生活里差不多就是这样做的。“反正不是性命攸关的事情,错了就错了吧……”这想法是不是经常出现在你的思想里,并落实在行动中?
但丹尼尔·丹尼特就告诉你:其实你有更好的办法,既给他提出了意见,又不会跟他闹僵。他说,你应该做的是认真阅读对方的言论(文章、论文),并非常严肃的写出有哪些观点非常实用、新颖,带给你很多启示,然后哪些观点还可以继续提升、深化或者有待商榷,最后你再指出这些观点里哪些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等等。
这个办法好像并不难,对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好像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批评之前先表扬,避免直面批评别人,不懂的不要随便评论等等。但是,作者既然把这个法则当成一个严肃的“直觉泵”,那么说明在很多人那里——尤其是知识分子圈里,对他人观点的妄加批评或者互相指责、批判对方观点,依然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
那么对于这种情况来说,拉波波特法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史特金定律——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这个思维工具说的是这样一些人,当然也包括我在内。无论评论起任何东西,常常爱说的一句话就是:80%的小说都是垃圾、80%的论文没有任何意义、80%的会议都是浪费时间……。好像这么说,能让自己显得特别高明、特别严肃、特别有品位。
但丹尼尔·丹尼特告诉你:这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无论在任何领域、任何时候、任何群体里,普通甚至是平庸本来就是绝大多数,这个无需你说。而既然你要发表观点,那最好是直接找到剩余那精华的20%,再来给大家分享。毕竟你用批评垃圾来占用大家的时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说不好你发表的也是垃圾呢?
那么好了,以后我们交流的时候就变得轻松了,所有觉得垃圾的东西都不需要说了,我们只说20%精品的部分,就好像只吃最好吃的食物,既不会浪费时间,还得到了足够的营养。
“奥卡姆扫把——有意隐瞒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在奥卡姆扫把这一节前面,是著名的奥卡姆剃刀,但恕我没有完全理解,就不在这里乱说了。但奥卡姆扫把,我差不多是理解了。那我现在来给你讲一讲,这个扫把跟别的扫把有何不同。
前段时间,一个朋友发给我一条微信,大意是这样的:“学中医的长寿者很多,而西药则对健康有损害。如东汉名医华佗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唐代孙思邈百岁还能着书立说,著《脉金针方》、《明堂人形图》的甄权活了103岁;宋朝名医谭仁显108岁;明代温病学家吴又可也年至百岁……”,然后接着又举了一些现代人得了癌症靠西医却无法救治的例子。
我当时看完就觉得这个信息里的逻辑有问题,但并不知道这其实就是“奥卡姆扫把。”那就是把对自己没有利的证据都从文章中“扫出去”,只留下那些可以证明自己正确的例子。比如上面那篇微信,它只说了那些长寿的中医,却没有说长寿的西医;只说了西医还没有攻破的癌症,却没说西医普及后人类寿命延长的事例。
当然,这样极端又简单的奥卡姆扫把,任何一个稍有逻辑常识的人都会轻易识破。但学术界的论文里,即使出现奥卡姆扫把,你可能也很难识破。而且,我们每个人在每天的生活中,用到这个扫把的次数可以说是非常多的——这真是一个应用最广的思维工具啊。
比如你常会对孩子说的:谁谁谁每晚做一套习题,就考上了***大学;谁谁谁从来不玩手机,这次考试就得了第一……。但是只要你肯稍微花点心思琢磨一下,你就会知道,自己用奥卡姆扫把扫掉了所有反面事例:那些既玩手机又不做题还考上大学的孩子,其实也是有的。
所以,当你掌握了这个思维工具,你就会变得十分谨慎。你再也难以相信或者说出那些“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你知道:一不小心,你的奥卡姆扫把就开始工作了。
外行做媒——既不“过少解释”,又不“惹恼行家”
这个思维工具也是非常有用的,它主要用在两个不同领域或专家发生矛盾时。比如你是一个数学教授,在一次交流中,有个物理教授居然大谈某数学模型的缺点。你非常恼怒,觉得他连基本的数学模型都没搞清楚就在这里大放厥词,于是跟他吵了起来。你俩用各自的学科理论进行了辩论,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他说你“连牛顿基本定律都不懂”,你说他“应该回头去复习一下初中数学”。
眼看一场学术辩论马上就演变成了一场人身攻击,突然一个刚上大学的同学怯生生的向你发问:老师,您刚才说的那几个定律我没听明白,能麻烦你再讲一下吗?
由于他是一个知识匮乏的年轻人,于是你耐着性子从基础的问题开始给他解释,没想到的是,在你解释了几个问题之后,那位刚才还面红耳赤跟你辩论的物理教授突然十分诚恳的向你道歉:对不起,我忽略了这个模型中的某某因素。
哈哈,看出来了吗?用连外行也能听懂的方式来讲解艰深的理论,这就是“外行做媒”的直觉泵。因为在许多高手如林的地方,很多人不敢讲基础的理论,因为担心这样小儿科的理论会“侮辱行家的智商”。于是大家都十分刻意“过少解释”,就好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见人只说三分话”。但关键是,在你的受众里,确确实实存在着没法听懂“三分话”的人啊。那么这个时候,你是希望继续保持神秘和误会,还是希望自己的理论被所有人理解呢?
所以,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在许多专家参与的场合,请再加入一些基础水平的听众,就好像前面那些刚入学的大学生,这样你就可以坦然的从基础理论开始,而不必担心“侮辱行家智商”了。
而作者丹尼尔·丹尼特写这本书就是用的这个办法,他找了13个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要知道作者可是博士生导师),把书籍内容讲给他们听,如果他们听不懂则改,听得懂则过。于是,成就了这本虽然极为严肃,但并不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好像当年白居易写诗,也是每写一首就读给不识字的邻家老妇听,对方听懂了才罢。
我说了这么多,你难道真的还是不想买一本回来读一读吗?相信我,你肯定比那13个志愿者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