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老师是我的老大,也是我们总公司的优秀魅力讲师。上周末她花了三天两夜给我们上了一节与以往的标准课程不同的“打破舒适圈”的课程。课程的主旨是让我们通过理论加实践在短时间了解如何成为一位可以站在台上的培训讲师,黎老师边讲课当示范的同时又边拆课讲解技巧,在课程背后我悟到了关于很多成人教育/成人培训的核心要点。
首先老师先以一张舒适圈=成就圈的ppt开始了课程,想要成就圈越大,就需要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听起来貌似有些道理对吗?这就是课前心理铺垫。黎老师拆课第一招:做好课前心理铺垫,建议共同的语言文化。所谓的共同语言文化是什么呢?就是在培训中的规则、参训者的基本价值观、培训中沟通语言统一化。
这个时候老师又引入了NLP中思维逻辑六个层次,六个层次中的下三层是我们每天通过意识接触到的,而上三层虽然我们不经常思考,却直接控制主导了我们的意识,所以帮助学员做好课前心理铺垫,其实就是在呈现课程中的核心“信念价值观”并让学员接受,从上三层里面找到学员“所要的答案”,才能继续通过课程在下三层里面找到“实现的方法”。
很多人大概简单的觉得讲师扮演的角色就是老师,但其实一个成功的培训讲师在课程中可以扮演好多角色:指导员、训练者、教练、行为榜样、管理人员、演员、问题解决者、分析家、顾问等等。而一位培训讲师需要强化3A:
专业能力(Ability):对公司行业的了解与掌握;运用知识以提供服务的能力。
思想态度(Attitude):积极思想和自信心。
外表形象(Appearance):给人什么印象?是否有亲和力?是否具备可信赖、可信任及诚实的形象。
具体的授课过程分为开场、内容、总结,三个部分各占的比例为:20%、60%和20%。开场环节包括破冰、自我介绍和课程的承上启下。内容包括核心课程讲解时的互动,以及在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学习、反馈和总结。这部分其实是所有课程设置的流程和内容分布。
人类的表象系统都是通过视觉、听觉、感觉、味觉、嗅觉这五大感官去接受外界讯息,所有人的行为模式主要分为视觉型、听觉型、感觉型三种。黎老师拆课第二招来了:运用VAK(Visual Auditory Kinesthetic) 打通学员VAK通道(视听触觉),让学员透过表达看到某个场景画面感,听到某个场景中的声音,闻到某个场景中的味道,让学员感同身受场景中主角的心情和情感。其实这一点可能是一堂课程是否生动吸引学员、让学员记住课程内容最主要的核心。老师也引导我们在课程中练习讲一个小故事,要求是要运用3种类型的感官用语,这个练习十分有趣。当有意识的通过VAK去表达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切沟通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最后,黎老师也跟我们分享了一些魅力表达方式,包括肢体语言、亲和力建立(微笑、眼神接触、热诚),还有隐藏性指令。什么叫隐藏性指令呢? 在一个句子里,包装或隐藏一个指令,以便绕过意识层面直接与潜意识沟通,它直达对方的潜意识层面以影响对方采取行动。举例说明:讲师在总结的时候可以说“我不会说我的课程是最好的,同时我不会说所有学员都告诉我从我这个课程使他们有很大的收获”。这其中的“我不会说……同时我不会说……”都是隐藏式指令的句式。
在三天两夜的时间中,黎老师讲课的时间大概占1/2,更多的时间是让我们在听完课程后进行现场实践,包括在小组内的自我介绍、破冰、互动游戏带动、讲故事各种练习,当然还有最后的终极10分钟个人呈现,都让我们在打破舒适圈的背后学到了最基本的表达和沟通的方式和方法。成为一名讲师不是一件简单速成的事情,也不是一次三天两夜的课程就可以学成实现,但是通过这个课程学会怎么更好的表达自己,让自己在沟通中被对方听见是这个课程最有成效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