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生活中总是有那么多烦心事?
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杨绛先生给出过答案,“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细想一下,的确,经常读书的人身上,大多有着一种恬淡、优雅的气质。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1923年,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进入苏州东吴大学。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同年前往清华大学借读,并认识了钱锺书。1935年—1938年,留学英法。
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1944年,创作的喜剧《弄真成假》在上海公演。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被诬蔑为“资产阶级学术权威”。1970年7月,下放至“五七干校”。1978年,出版《堂吉诃德》中译本。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
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1988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洗澡》。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2014年8月,出版中篇小说《洗澡之后》。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一些比较经典的语录如下:
1、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锻炼,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绩;不同程度的纵欲放肆,必积下不同程度的顽劣。
2、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3、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4、修身——锻炼自身,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
5、我时常听人吹牛,豪言壮语,使我自惭渺小。我也想吹吹牛“自我伟大”一番,可是吹来却“鬼如鼠”.因为只是没发酵的死面,没一点空气。
6、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7、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当然,这可能是我们在填鸭式的学习生涯中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造成了看书乐趣大减,人均阅读量垫底的囧状。
读书和旅行一样,是灵魂在别处的一次对话。就算读得到后来,看天还是天,看水还是水,看沙县还是沙县,看拉面还是拉面,我们却可以构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它可以在清廉的环境中安静生长而不沾染一丝铜臭,也可以在铺满黄金与钻石的旷野里绽放最炫目的光彩。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他积累的阅历是有限的,特别是当他资本不足、缺乏人脉的阶段。如果有位阅历丰富的长者,可以适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予以点拨,是会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有利的影响。
蔡康永说过这样一段话:
“
为什么我常鼓励大家读书?因为我们的人生非常有限,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经验,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一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人生长什么样子,就会培养出一种抽离的能力。
”
“
培养抽离的能力,能够让我们跳脱当下的痛苦跟挫折,比较容易面对失败。这个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靠着我们不断去摸索别人的人生,累积到足够的信心,知道世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活着,还有无数活的可能。
”
我们为什么读书?当大家都想清楚了,剩下的是事情就简单多了。
我们呼吁,或许不算是迟到的呼吁,而是恰逢其时的呼吁,今天的中国人变得比以前富裕多了,他们中有很多人拥有这样的经济实力,那就是———每人一个书柜、每家一个书房。一人一书柜;一家一书房。
这是一个期盼,也是一个梦想。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一梦想,我们相信中国社会一定非常文雅、优雅、风雅,我们所见的人一定个个知书达理且高级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