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来美国
我喜欢的旅行方式,是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住下来,起码住一个月。去生活,而不是到此一游。
这个地方不能太近,太近了,差异不大。如果刺激不够大,人还是会陷入固有的生活惯性,重复原有的思维模式。
去这个地方的目的,也不能是纯观光旅行,得有个任务。如果没有压力,光靠动力是很难走出舒适区的。
刚好,美国不是很近,直飞十三个小时。碰巧,在美国读高中的儿子,身体出了点状况,我有了一个照顾他的任务。
一个半月了,算是小住吧,酸甜苦辣都体验到了。
酸
两个人,一共大小七件行李,儿子的书多,又重。还有两把小提琴。我的东西,几乎精简到少了一样就不能正常生活。但是,我最爱的书和手工材料,还是精挑细选地带了一些。
中午一点下了飞机,负重,空腹,睡眼惺忪,兜里揣着一个公寓的地址,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忐忑和梦想,辗转到了公寓。卸下大件行李,背着也不算轻的随身背包,又步行了十多分钟,去银行开支票,不行。然后去超市开了汇票。因为公寓不收现金和信用卡。
下午好几点了,终于可以进公寓了,开门一看,家徒四壁。又不知过了几个小时,打uber去了两个超市,回来填饱了肚子,打开了行李,在异国他乡夜幕降临好久以后,两个筋疲力尽的人,终于躺到了地毯上。
虽然腰酸腿酸手酸,心里却是满怀希望的。
甜
美国是个喜欢甜食的国家,更是个多元化的国家。只说超市中的甜食,从成品,半成品到原材料,真的是琳琅满目,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我这个不喜欢甜食的人,却也在这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甜蜜。
来自中国的新老移民,给我们送床垫、桌椅、厨具、餐具等等。带我看车、购物,散步,还请我吃饭。
在图书馆英语角认识的美国朋友,72岁的Lee,耐心带我说英文,开车带我去感受美国的城市、养老院、康复中心等,去银行咨询,去找英语学校。还给我搬来个舒适的单人沙发。Lee每周一三五有半天工作,和另外两个人轮班照顾一个94岁的老妇人。
她们不但满足我物质上的需求,对我精神上的支持更是无价的。
他们的鼓励和关怀。不是用一个甜字就能够表达的。
我在“诺言”社区的一个“感恩三件事”的小组里面,已经坚持了31天每天打卡。对我来说,每天要写出三件感恩的事情,简直是太轻而易举了,经常是超过三件的。
苦
美国号称车轮上的国家,没有车就像没有腿,寸步难行,非常不方便。
我所在的华盛顿州塔科马市没有地铁,公交也很少,半小时一趟。
第二苦是语言的苦。
加油站是要自己加油的,因为看不太懂上面的字。去了三次加油站才算把油加满了。
去车行租车时。工作人员把钱算错了,多了好几百美金,真叫是有苦说不出啊!也提醒大家,不要以为,外国人办事情一定是或者理所当然是认真的,不会出错的。
多年前,在澳大利亚酒店结算时,前台说我的房间有消费餐点,可我明明没有消费任何的餐点。前台听了我的说明以后也没有表现出怀疑或者不耐烦,耐心检查后,没有扣我的钱。美国人也是很友好的,但是,据说他们的数学不太好哦。
辣
我们出了塔科马机场后,因为手机没信号,打不了Uber,正要回去寻求帮助时,迎面走过一个男的,问我们要不要Uber,我们就上了他的车,后来发现他绕了路,虽然有惊无险,但事后想想还是挺后怕的。
特别讽刺的是,在我的观念里面,在美国的机场,是不会像中国一样,有专门的出租车在专门的地点排队候客的,而是必须要事先预约。
有一天偶然跟一个老移民说起这事儿,她很坚定地说,这么大的机场,还是国际机场,怎么可能没有出租车的候车区?不符合逻辑,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的?
我说我听好多人说的,她说那些人了解美国吗?在大街上没有出租车,是因为大家都自己开车,不需要出租车,那在机场怎么可能不需要呢?每天都有那么很多外国游客的嘛。
还有一件关于语言文字的事,很有意思。
美国老太太Lee,请我和一个哈萨克斯坦的移民,去她家聊天。她让我们用英文写这句话:I learn English in my country. 然后再用自己国家的语言写出来。两张纸一对比,他们俩居然大惊失色,大呼小叫。因为俄语跟英语的样子都差不多,写出来的格式,句子的长短也差不多。而中文跟英语差距太大了,他们惊叹说汉字太美了。
这时我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眼中不怎么样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可能是珍宝。包括我做的饺子,手工擀的皮,用手剁的肉,切碎的菜,用手把玉米一粒一粒掰下来,然后再切碎。他们都会赞叹不已。他们认为在美国这些东西必须是机器来做的,我儿子也说美国人的刀功是绝对赶不上我的。
家的滋味
生活在离家越远的地方,越会记得家的味道。
出门是为了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