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前去合肥听了著名画家田黎明先生的讲座,讲座的内容是《中国画意象》,因为自己也正在学习国画,对这个内容就特别感兴趣。讲座的时间有两个多小时,田先生的讲座非常精彩,涵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听完后受益匪浅,回味无穷。一直想着写一篇文章总结一下讲座的内容,也督促自己梳理一下中国画的理论知识,今天在笔友的激励下决定动笔写一篇简单的心得体会或者叫总结、记录。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意象是美的本体,也是艺术的本体。意象的基本结构是情景交融。美在意象,它不仅存在于绘画中,也存在于文学、戏剧、雕塑、诗歌……等一切审美活动中。
田黎明先生指出这次讲座是他多年来教学和创作的体会,是他面向当代,受西方理念的影响,对中国文化精神奥妙的领悟,并从三个部分来阐释中国画的意象。第一部分是和而不同(包容),第二部分是意在当下(贯通),第三部分是心与象合(和谐)。
第一部分“和而不同”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意象美学。二,澄怀观道。三,寓意取象。四,心与象合。五,比德观物,得意忘象。
在讲座中,田先生对中国画意象的阐释涉及了美学、哲学、文学、画学、禅宗等层面的文化内涵,对中国画意象的产生和特点都有很深刻的分析。意象美学讲美在意象。宗白华讲“一切的美来自心灵的源泉”,“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国绘画美学纲领性的命题,“造化”是自然,“心源”是真我。深受禅宗影响的中国绘画美学,认为“心”是照亮美的光之“源”,照见本心,才能洞见光明。平常心才能生智慧,没有成见,没有区分,心性向一切物敞开。马祖道一说“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澄怀观道是南朝宋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是老、庄美学思想的体现。“澄怀”就是老子提出的“涤除玄斋”,庄子说的“心斋”、“坐忘”,是虚静空明的心境,要心无杂念,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才能从自然中得到“畅神”享受。
寓意取象是指绘画的取象中寄托或蕴含的意旨。这在中国的诗歌、民俗图案、绘画中普遍存在,中国文人画对梅兰竹菊等绘画题材的喜爱,正是画家们寓意取象的结果,也正是意象中蕴含的或祝福或自比的寓意,才让人在观看画面产生审美的共鸣和感动。
心与象合是一种心性的体验和感悟。梁启超谈茶经,讲用宜兴老茶壶每日泡茶,日日都有茶渍积淀,表面上看每天清洗干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但却有看不见的茶精留在了茶壶中,永远不会消失,令茶味更好。人生命的进程就好比泡茶一样,只有精神和心性的力量才能留存下来。绘画创作也如泡茶,是一个厚积而沉重的过程。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国绘画都是以这样厚积的方式进行人生的思考。
比德观物是儒家文化在绘画中的体现,宋《喜神梅花谱》以比德观物的方式对梅花的各种形态进行了描绘和阐释。得意忘象是王弼提出的哲学兼美学命题。启发人们认识到,审美观照往往表现为对于有限物象的超越,伸向无限的宇宙、历史、人生。
第二部分意在当下。“当下”是禅宗中一个常用语。在这里田黎明先生说的是人格的精进。无杂念,自然的生成和推进。所谓精进,是指面对挫折和苦难,不放逸,努力的向善向上。在此举了一个佛造像衣纹阶梯式推进的例子。在这一部分,将诗词的“赋、比、兴”引入绘画的意象塑造上,提出“兴”,就是所见事物和所想事物合二为一。这也体现了中。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直觉思维。意借当下发生,创新是立意之新。“意在笔先”,立意才能生象。要从日常生活中升华艺术之象。
第三部分,心与象合。这是一个体悟的过程。它包括立格、品悟、形神、反照、心象五方面。立格从宋周敦熙的《爱莲说》谈起,从“以莲为格”谈到宋理学的涵泳和修身养性。艺术就像宗教一样是人心中所想,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画,“字如其人,画如其人”。王阳明说,“知行合一”,为人和画中的精神追求要统一。那么,如何对平常物提炼它精神性呢?宋工笔花鸟画《出水芙蓉》图完美诠释了真善美统一的 高度。
(暂时放下,明天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