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朱自清《匆匆》解析

一、整体把握文章:

思考:文章写了什么?

通过观察文中大量出现的叠词和疑问句,梳理作者写作思路,明确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时间的匆匆流逝表达作者的感情。

2. 思考:作者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抓住关键性的词句,句式和表现手法等。把握作者对时间的理解,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并可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作者情感脉络:有憧憬、希望到失望、怅惘到困惑、执着到痛惜、无奈。

二、品读课文内容

第1段,以“但是”分为二层。

第一层写景,表达了自然界的循环往复。自然界的循环往复,与人生的一去不回形成鲜明的对照。

“但是” 作者把我们带到意义发生转折的第二层,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无奈、惆怅。

第二层有4个问句的关系。

第一个问句提出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后面的破折号引出2个假设。每个假设后面又有追问。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哪里了呢

作者把时间描述为好像可以触摸的东西,又把时间拟人化。好像让作者来确认这两种假设额荒谬。

这些问句与其说是提问,不如说是在表达困惑,同时把自己已有的结论展示给读者。

这些问题表达了作者的困惑,在困惑后任然不愿放弃努力。而这样的困惑和努力又反过来承托了作者的困惑和注定得不到解答的苦闷。

通过对词句,乃至标点符号的分析,可梳理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朗读时要努力把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出来。

第一句话,要读出憧憬和希望。声音可以响亮和明快一些。

问句1可以读得低哑、迟缓一些。显得失望、怅惘,和无奈的情绪。

后面的假设和提问,又可以读得快一些,把面对问题已然无解任然追问的执着,以及无法接触的困惑表达出来。

关注、分析特殊词句,标点符号,把握作者的情感。

任何对人物外在表现的刻画,几乎都是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人物的内在世界。

在汗如雨下,泪如雨下的背后可以想象其极度焦灼、痛心、悲哀的内心世界。那么是什么让一个24岁的青年人如此痛苦?请看本段前面部分文字。

他们:他们是谁,不知道,但日子是我们不能掌控的。无能为力的。

空虚,这个描写很容易给读者以印象—如流水流逝给人带来的苍茫感。

但,在句子链接的是不知道的未来,以及确乎在渐渐空虚的当下。这这么不叫人恐慌,以至于经不住头涔涔泪潸潸。

无限渺小的一滴水和无远弗届的海,恰如我二十几年时间的流逝,联系起来看,作者给我们描述时间长河是多么好大无影,而人的一生与之相较,是多么的短暂,不值一提。


第二段写了8千多日子,第3段写了一个日子。

思考:这日子是怎么样过去的?


观察不同的关键词,把他们组合起来分析。

本段描写了那些时刻、他们有什么共同点,他们是及其普通、琐碎的时刻,这样的时刻几乎不会在我们的印象中停留。但时间恰恰就流逝在这些时刻的缝隙里。

因此我们明白了,日子是在琐碎里过去的,日子是在不经意间过去的。


还可以关注时间是从哪里过去的?

他们的共同特点又是什么?他们离我们都很近。时间就在眼前,但我们只能眼睁睁看它过去,不可阻挡的过去


在观察时间是如何过去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使时间有了生命、动作,下图词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步伐越来越快。

作者对时间的感知越来越快。这也正是作者越来越焦灼的心情。


以上是对词语进行感受,还可以从句式上进行感受。

作者用大体相同的句式,描述时间的流逝,正如那时间也是波澜不惊的过去、流逝。

从排列句式来看,形成了一个时间流,正如时间一刻不停的流逝。日子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过去的。


日子是这样过去的。


通过以上描写,流露出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呢?

寻找文中直接描写情感状态的词语。茫茫然。

阅读时,注意语速,根据时间的流逝速度变化而变化,情感是茫然的。

通过第三段作者把一天的时间拉长,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是怎么样被消耗的。


上海空中课堂《匆匆》笔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