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让人如沐春风,似获得了一场人生的旅行。
你面对的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更像是坐在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面前,听他娓娓讲述他一生的故事,其蕴含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智慧没有故弄玄虚,质朴易懂,让你听完觉得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此本散文集中收录了不少他九十岁之后写的一些文章。你会惊讶于他生命力之旺盛,头脑之清晰。所以我想大概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季老先生是如何保持长寿的吧?
书中他作了很详细的解答。没有秘诀,倒是有一个“三不主义”,即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大概看到这里,你会满心疑惑,这可是跟当下流行的养生基本是反着来的呀!是的,季老认为养生无术是有术。当然,需要说明一下他所说的不锻炼并不是绝对不做任何体育锻炼,而是不赞成那些锻炼主义者。他觉得人生的时间更多的应该放在工作上。不挑食是不过分限制自己的饮食,只要符合他的口味,他会张嘴便吃。反观那些吃鸡蛋不吃黄,吃动物不吃内脏的人们,小心翼翼限制饮食,吃不痛快,最后反而有了高胆固醇。不能享受美食是人生的一大损失,所以他用老小孩的口吻写道“什么胆固醇,什么高脂肪,统统见鬼去吧。” 所谓的不嘀咕(也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指对什么事情不过分忧思絮叨,保持心胸开朗,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坦然接受。如此看来一个人的身体状态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吧。
高寿的问题有了答案,那他如何做到高产的呢?
这个跟他的工作习惯应该有极大的关系。他四五十年来养成了每天早晨4点半准时早起的习惯。5点吃早餐,吃完马上就进行工作。其实工作也主要是写作,几十年来,他已经写下上千万的字。也许有人觉得这很辛苦,完全是自虐,但季老却很享受这样的生活,他的人生哲学是,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吃饭,如果他一天的工作没有什么收获,他会觉得这是白白把生命浪费掉了,是一种慢性自杀。
也许你又会说,年轻时这般拼命工作还可以接受,但年老了,人的智力是会退化的,如何还能保持思维的灵敏?
季老的秘诀,就是“用脑”(当然,这也是他能长寿的原因之一)。他甚至在书中说,他在学术上的冲刺点是在八十岁以后。想想我们大多数人到了这个年龄早就接受生活的安排,认为人老了不中用了,不再从事脑力活动,完全进入退休生活,养花溜鸟,身体差点的甚至是卧床静养,生怕折腾。但事实是,脑袋都是越用越活的,虽然中老年人的脑细胞在天天死亡,但只要脑筋活动不停,每天产生的新细胞数目其实是要远多于死亡之数的,所以不要再抱怨,我人老了就放弃学习了。季老可谓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最好践行者。
工作,让季老这漫长的生命有了温度和宽度,他把一生都献于此。他热爱写作,他觉得人生意义也在于此。关于写文章,季老一直有一个信念,一个主旨,一点精神,那就是:写文章必须说真话,不说假话。其实不仅写文如此,他做人亦是如此。他希望通过他的文字让更多的人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
老年,不是人生的终点,即使进入生命的尾声依然可以活得很精彩。于是他特意写了老年四“得”和老年十忌。“四得”是他从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教授那听来的,即吃的进,拉的出,睡得着,想得开。他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这样子吗?但细想之后,发现生活不正是如此吗?人世间的很多真理都是简单朴素的。而“十忌”则分别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书上写到他关于对待渐老一事的态度,也是他很欣赏的一句话:老的美,老而美这恐怕是比人生的任何时期的美都要尊贵的美。
说到老似乎就绕不开死亡这个话题,季老也不止一次思索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重要的不是想到死亡,更多的应该去如何理解死亡。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没有谁可以逃脱。想要摆脱对它的恐惧,那么第一步便是承认它的存在,不与之对抗,然后理清自己的思想。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坦然面对生命最后一刻的到来。
我很庆幸在我还是青年时就看到了这本书,它让我开始思索人生。虽然也如季老所言,他活到九十多高龄对于什么叫人生,他也并不清楚。但又正如他自答,哪怕不清楚,如果能时不时问问自己为什么活着,也会使我们头脑更清醒一些,少做一些糊涂的事。这便是人生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