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我是谁(Who?)与我为什么这样做(why?)的故事之外,最后是“How”,即:发生了什么(How?)。
“How”,是讲述发生了什么事的故事。
所有改变,都来自你的预测机器失灵了,也就是说,人被吓一跳(超预期)的时候,最容易改变。所以,讲故事时别着急,别急着将最精彩的内容讲出来,我们得先挖洞(创造矛盾),再填满(呈现对比)。像是故事五要素的起承转合尾,“起承”是在叙述背景与创造矛盾,“转合尾”是在呈现对比,以B站综艺“故事王”为例。
毕竟是临场反应出来的故事,故事性上比较欠缺,不过基本的“起承转合尾”五大要素,仍可从中见些端倪。
说回来,举个例子,讲讲“所有改变,都来自你的预测机器失灵了”。
例如在学习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中,就有这么一句“竞争从不是买家与卖家竞争,永远是买家与买家间竞争,或卖家与卖家间竞争”。
如果我们真的理解上述这句话,自然能理解许多的社会现象,例如诸多人诟病的“996”,我们总会觉得是资本家剥削,是老板的压榨。
可试问,是一个老板让你996你就能996吗?那为什么之前没有996这个概念,最近才被炒起来呢?难不成是之前的老板心善,现在的老板心越来越黑了?显然并无关系,996之所以成为现实的关键,是因为还有其他的员工愿意996。老板的出现,永远只是给我们多一份工作的选择,不用996的工作大把,怎么不见大家为了躲开996踊着去呢?是因为,996不只是给到老板利好,也让员工享受到了足够的利好,让这些喊着996不好的人,一边喊着996不好,一边却不去选择不用“996”的工作。
毕竟,我们每一个人,每个时候,都是在为自己的简历打工。而像是我这种不太聪明的人,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来提高工作效率,是一种蠢却又不得不的竞争方式。
请记住,“任何自愿的交易,都是让交易双方变得更幸福”。而能让人改变的故事 = 预期+对比。
最后,在讲述“发生了什么事的故事”中,我们可从以下3方面进行提升:
1,主动性。
像之前所讲述的一样,没有所谓的迫不得已,只有听着很纠结的选择。如果你的故事中都是遭遇,都是不得已,都是“我没有选择”,你只传递了你的悲惨,没能传递出你的独特之处与你的价值偏好。
2,互动性。
在你的故事里,别人都是没有理由的Npc,还是有个性与偏好的行动者?是说“不知道为什么,他总是欺负我”,还是说“因为我总是不回应他的请求,可能让他认为我不好相处,所以有些排挤我”。这两者的不同便是在于,你是否能意识到其他人有选择,是否能意识到,行为本身是相互的,而不是有一个“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要欺负你”的Npc,似乎“欺负你”就是他“与生俱来的使命”。
3,探索性。
所有的人生故事,都像是在拍照片,有的只是片段,可在这段片段中,你准备选择哪里作为开头,哪里作为结尾,全由你来决定。
像之前说讲述的《白雪公主》,有童话版,也有黑化版,不同只在于,你讲故事讲到哪里。
实在还是找不到,那我们就用最朴实的方式,来检查你的人生故事:
1,穷举你一天中的每一刻;
2,回想每个时间段的内心独白,每天的内容独白肯定都有不同;
3,对这些内心独白问7个“why?”,琢磨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独白?
从日常琐碎中,找到你故事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