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读《精进》,让我们一起变成厉害的人吧
小时候,老师总会叫我们谈谈自己的理想。稚嫩的我们,认真的思考、努力的规划,想出一个符合老师微笑着期待,想着一定也是符合父母期待或者将来会符合公婆期待的关于我们的人生。那个时候我给出的答案是“我长大后想当人民教师。”其实这个梦想我并不发自内心,我苦于真的想不到我长大了做什么,所以我用了一个相对保守而安全且带着马屁性质的答案。
我姐姐那个时候就说自己长大了要做律师,她是发自内心的。不知道是不是受TVB剧的影响,律师很酷、很女王,这个大概是她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最初规划。后来,她如愿以偿的读到法学硕士,然后当女王去了。
你曾经的人生规划是什么呢?你现在是否还在亦步亦趋的履行着自己的规划呢?有没有现实与内心冲突过呢?是否问过自己,是做一个大家都爱的可爱宝宝还是做一个内心整合敢面对真实自己的坏孩子?
你敢不去预设人生,活出真实的自己吗?
米雪家是双胞胎姐妹,她妹妹叫米月。两人大学毕业后,都努力争做乖乖女,奉行着什么年纪做什么事情的社会要求,遵照着在三十岁前必须生娃的父母期待,两人很规矩的嫁人了。米雪嫁给了大自己几岁的大学老师,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米月嫁给了一个学医的学长,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一年后,她们都拥有了自己的女儿,父母颇为满意到得意。
生完孩子的半年,米雪迷茫了。她发现了自己和老公的诸多不合适,从消费价值观到育儿金。老公提倡节俭,从选择月子中心两人开始吵架。她认为这辈子就这么一次,应该选择一家高端的,好好照顾自己和宝宝。虽然价格差距很大,但是她还是希望能得到更专业和放心的照顾。老公认为,过去的女人生完孩子三天都能下地了,现在的女孩子去月子中心已经是很矫情的表现了。米雪坚持,她第一次婚后向娘家求助,她坚持要让自己得到更好的照顾。孩子爱哭闹,米雪总是第一时间去给予孩子安抚。老公很反对,老公认为这样会娇惯孩子,就要放任孩子哭,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米雪不赞同,她多次要求老公多抱抱孩子被拒绝。婚姻总是被小事攻破的,米雪在婚姻中不断的反省、学习和老公调和矛盾,但是根深蒂固的不同,让她很辛苦。
生完孩子的半年,米月也很迷茫。她发现老公的关注点都不在自己身上了。生孩子那段时间为了孩子营养,她吃了很多,胖了不少。她本来想去参加产后修复班,却考虑到孩子刚出生,用钱的地方多着了,就把优先级给了孩子。老公对她的关注越来越少了,聊天的时候感觉也很敷衍。她很努力的找自身的问题也努力去加以改进,却好像收效不大。她们原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老公是个太缺安全和爱的人了,当孩子出生后,她自己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孩子身上后,让老公有一种不受重视的感觉。于是,他在外边刷存在感去了。依恋人格的不合适,让她很辛苦。
生完孩子的一年,米雪决定面对自己的内心,做一次坏孩子,她离婚了。她逃离出父母为自己预设的人生,她要活出她自己。她去读了心理学硕士,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同路人,开了自己的咨询室。她也努力的去参加朋友聚会结实未婚男性,在一次公益活动上找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
生完孩子的一年,米月决定认命了,面对老公深爱的第三者是痛苦的,但是相比而言,如果打破预设人生那将更痛苦。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离婚,她的预设人生中,她是一个乖乖女、是一个好妻子,她要用心的抚育自己的孩子长大,她要维持她的家庭完整。她想不出来,离开丈夫她还能做什么,有时候安慰自己,至少我还有一个避风挡雨的地方,就算这里没有爱至少还有瓦片。
米雪在谈自己的婚姻,她感激每一段的经历。是第一段婚姻促使她去学习心理学并建立了强连接与这个学科。在第一段婚姻中的尝试、感受和事态变化,让她更加了解自己,也让她走了很长一段自我成长之路,并用一个全新的自己走入了第二段婚姻。在开始之前,她就学会了如何选择和维系。所以第二段和美的婚姻中还有有第一段婚姻成长的贡献。
米月越来越像一个怨妇,她不满于很多。用自己的固有坚持,在固有坚持着。并不是提倡大家在不合适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离婚。而是希望大家看到,我们的预设人生是可以突破的。决策心理学中有一个“规则遵循理论”,它认为人们在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往往基于自己的身份,遵循自己的身份所应守的规则来判断。这使我们个体的行为与周边环境显得相得益彰。我们从小就学会讨好,为了让父母和老师喜欢,我们做他们觉得好的孩子,如果遇到压抑、批判性的父母,孩子可能在长大后内心深处藏着深深的自卑,认为“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无能的”。
我们的人生充满选择,我们鼓励去发现和追求自己所爱的东西,尊重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追寻某种预设期待的轨迹。不用害怕突破预设人生,只要我们一直在路上,人生不是得到就是学到,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