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与纯净的冰雪相伴,坐落在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它由最贵重的材料、最精湛的技艺打造,被视为神明的居所。
它超越群山,是所有藏民梦想中的圣殿,堪称“西藏至高点”。
“你见或不见,我就在那里”
对布达拉宫的神往,多少与传奇诗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有关。
这个不守戒律的活佛,留下的爱情诗篇成为后世无数痴男怨女心头的白月光。相较于达赖的名头,后人记住的从来都是他的诗词。
“那一刻,我升起风马,不为乞福,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布达拉宫是无数人心中的神殿,却是仓央嘉措的囚笼。他出身凡尘,踏入拉萨时已年近15。高墙深院的宫廷生活,禁锢着他自由的灵魂。
白天,他是高贵无比的佛教领袖,晚上,则化名桑旺波,游荡于拉萨的酒肆与街头。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高贵的地位,却换不来简单的爱情。
可当踏出囚禁他布达拉宫,行至青海湖畔,他的生命也淹没在冬天刺骨的寒风中……凄凉的身世,令人感叹,凄美的诗词,流传千古……
步入布达拉宫,脚步多少有些沉重。
“信仰之上,苍穹之下”
冬季的布达拉宫已然换上新装,明亮的白、黄、红三色格外鲜明。
外墙的颜色与藏传佛教密切相关:白色象征恬静与和平,黄色象征圆满,红色象征权威。
红宫代表神圣,白宫代表权力,二者共同组成布达拉宫的主体,作为政教合一的象征。
站在布达拉宫广场仰望,依山垒砌的布达拉宫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高大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怪柳堆砌的白玛草墙,金碧辉煌的宫殿金顶,在灿烂的阳光下,金光四射,巍峨壮观,令人震撼。
对比鲜明的色彩,使整个布达拉宫建筑群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无不体现出藏族古建筑迷人的特色。
布达拉宫坚固而美丽。来自知名产地的木材石材,构成了它坚固的躯体。粉刷外墙的涂料格外特别,里面加入冰糖、牛奶、药散等,年复一年地粉刷着,保证颜色透亮持久。
讲解员介绍说,每年入冬,布达拉宫重新粉刷,所需牛奶、染料、蜂蜜等种种,都是藏民自发捐赠。甚至发布公告说已经够用,依旧络绎不绝。
藏民从不吝啬捐赠,因为那是内心的信仰和夙愿。
布达拉宫的兴建来自一段美好的姻缘。唐贞观中期,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特意在红山之上建造了有999间宫室组成的宫殿,宫殿加山上的修行室共有1000间。
在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的观念中,达赖喇嘛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他的宫室应与观音的道场普陀洛迦山同名,故名布达拉宫。
在藏人心中,布达拉宫早已超出建筑的范畴,而是进入了人们的精神领域,许多藏民以“叩长头”的方式来朝拜。
据说,吐蕃王朝灭亡后,布达拉宫遭受过雷击,又毁于兵乱,建筑仅剩下松赞干布修造的法王洞和他的本尊佛殿。
清顺治年间,五世达赖喇嘛统一西藏,受清朝册封后,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以后历世达赖继续扩建,才形成今天的规模。
进入布达拉宫才知道,平时,藏民与游人是分为两个行程路线。有些地方藏民可以朝拜,游人不可进去。
但冬天是淡季,虽然力推“冬游西藏”,游客依旧屈指可数。因此藏民和游人并未分道而行,大部分的宫殿均开放参观。很幸运。
从山脚到山顶的宫门前,共117米的高度。如果在内地,我会毫不费力地一口气爬上来。可是拉萨海拔3650米,布达拉宫的海拔3767米,这段路需耗费至少30分钟。
攀爬中,每个人都气喘吁吁,脚步艰难,一些长者更是一边吸氧,一边缓慢前行,可见虔诚。
灿烂的极乐世界,瑰丽的历史博物馆
沿Z字形的边玛墙行走,一直到白宫入口。
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处,进得白宫,走过一个大殿门槛,门廊两边绘制着巨幅壁画,壁画透露着霸气与威严,细细观望竟是佛界的四大护法天王。
顶层的日光殿是达赖的寝宫,因屋顶可以敞开射入阳光而得名。日光殿分东西两部分,西日光殿是原殿,东日光殿是后来仿造的。
两者布局相仿,分别是十三世和十四世达赖的寝宫,也是他们处理政务的地方。殿内设有经堂、朝拜堂、习经室和寝室。
灵塔为历世达赖埋骨之地,不仅塔体用纯金或纯银包裹,而且还藏有各种宝物。灵塔庄严而华丽,尤以五世达赖灵塔为最,塔高近13m,金皮包裹,外部镶嵌大量珍贵珠宝,使用黄金超过3700公斤。
最神奇的是,五世达赖灵塔内珍藏的一颗珍珠,据说是在大象脑内生成,藏语称此塔为“赞姆林坚吉”,意思是价值抵得上半个世界。
座座灵塔,金光闪闪,而仓央嘉措这个浪子,未列其中。不幸,也是幸运!
布达拉宫不仅外表令人叹为观止,更是灿烂的极乐世界,大量经书典籍、金银玉器、数百座佛塔、上万座塑像、上万幅唐卡,纷纷汇聚于此,使它富丽堂皇、光彩夺目。
其中最珍贵的是浩瀚的经卷,这些经书有用金水写的,有用银水写的,还有金银凸字。宫内珍藏着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官员的封诰、印鉴、金册、玉册等历史文物。还有完整的一百多函卷古印度贝叶经,这种经卷在印度早已失传。
布达拉宫被赞叹,如普陀宫一样欢乐,帝释天宫一样美丽,罗刹王宫一样威严,比多闻财神更富有!
所到之处,满目珍宝,方知世间最宝贵的东西未必是金银。或者,拥有再多金银却未必拥有快乐。
权力的象征,神奇伟大的建筑
布达拉宫的壁画堪称一绝,很多都盖上厚厚的帏幔保护起来。壁画不但详细绘制重大事件,还一一配有文字,是一部部生动的历史。
在壁画中,描绘着采石、运石、水运、打铁等场景,记录了西藏民众建造这个圣殿的过程。
要知道,旧时西藏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农牧业,然而西藏的全部自然资源却由噶厦政府、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占有。
人口庞大的农奴没有土地,且农奴自身也为贵族或寺院所有,他们不仅无偿交纳各类物产、银元,也要无偿耕种,并无偿担负着上百种差役。
数据显示,18世纪,达赖喇嘛所辖寺院共3150座,有34万余僧人,超过当时西藏总人口的1/3。政教合一,持续纵容着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
来自西藏各地的差民,无偿担负着材料开采、运输等劳动。用令人惊讶的劳动力和创造力在短短数年完成了如此复杂庞然巨物的修建。
其中,白宫主体工程用了三年,红宫主体用了两年零四个月。这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西藏,绝对堪称奇迹。
布达拉宫在设计和建造中,依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的规律,将墙基建的宽而坚固,墙基下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
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屋顶使用的是耐用耐磨的阿嘎土,室内的顶部都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解空气。
布达拉宫内部光线昏暗,空气中散发着酥油的特有味道。朝拜的藏民盛装前来,旁若无人地磕着长头。
在酥油灯的闪烁下,许多藏民不断地给灯槽添加着酥油,他们每个人的表情都承载着庄重,沧桑的容颜凝聚着虔诚。
在布达拉宫山前的宫墙内,建有许多白色的藏式建筑,称为“雪城”。这里分布着原西藏噶厦政府的办事机构,有法院、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等,此外还有各类作坊、马厩、供水处、物资仓库、军营、监狱等辅助设施。
布达拉宫山后部分,则是以龙王潭为中心的园林建筑,称为“林卡”,这里是后花园。
据说,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时在此取土,形成深潭。后来六世达赖在潭中建造了三层八角形的琉璃亭,用来供奉龙王,故此称为龙王潭。
神圣的宫殿,世界文化遗产
在拉萨,布达拉宫安静地矗立,似乎无论在哪个角落,都能远远眺望。威严而神圣。
西藏,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m的土地,有5座海拔8000m以上的雪峰,50多座海拔7000m以上的雪峰,以及数不清的高山峡谷、列列雪山、幽幽峡谷、凛凛寒风……
它们太过险峻、太过深广、太过锋利!无数林立的高峰,又将地表拆解得支离破碎,形成巨大的、难以打破的空间阻隔,在这样的环境里建立统一的政权,无疑是困难重重。
公元7世纪建立的吐蕃王朝,是第一个统一青藏高原的政权,但仅维持了二百余年便走向崩溃。此后,青藏高原上的世俗领主各自为政。
公元13世纪,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管辖之前,这里经历了长达四百年的分裂割据,自然灾害、战争、社会动荡等直接造成了人口的锐减。
从公元7世纪到13世纪,西藏人口由361万降至64万,在高原本就残酷的生活中,在长期分裂割据的环境里,宗教给予了所有人慷慨的许诺。
此岸是今生,遍布痛苦与丑陋;彼岸是来世,是充满美的世界。
于是,人们相信意义深远的轮回,生命会围绕神圣的载体永远旋转,围绕圣迹朝拜能进入更好的来世。
于是,人们相信烦恼源于自我,源于自我的愚蠢、贪婪、憎恨,沉疴的现实不断让人们踏上这条延伸至飘渺来世才能解脱的道路。
于是,经轮一圈一圈地旋转,无数经筒壮观地旋转,布达拉宫伫立旋转中心,它巍然高耸,立于苍穹,就像是超脱的彼岸世界。
它坚实且庞大的身躯,就生长在西藏的尘世里,它触摸过无数人的生命,也更能够洞悉这片土地。
它见证了艰辛而光明的历史——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确立“政治统一、信教自由、政教分离”方针。布达拉宫不再发挥政教功能,并逐步对外开放。
1961年,布达拉宫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布达拉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一一告别
世间事除了生死
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告别拉萨时,忍不住又读了仓央嘉措的诗,让人心事重重,又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