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迪士尼,一小孩对着人偶维尼熊,一顿猛锤。小孩当即被制止,随后工作人员上前和孩子家属进行沟通。
沟通过程中孩子家属态度强硬:“小孩子该道歉道歉了”,“还想怎么样?”“打坏了吗?”“何必为难一个孩子!”
Ⅰ
其实,小孩拳打维尼熊肚子,确实只是一件小事,也没有造成损坏,但是大人的态度,挺让人不满的。
迪士尼工作人员不是来找麻烦的,毕竟口头上的道歉,固然简单,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借此机会,教导、规范孩子的行为。
不然,类似的事情,下次还会发生。
当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这样他才能意识到,这些行为是不符合社交礼仪的。
这次拳打维尼,没有造成任何损失,但另一个熊孩子脚踢屏幕,却将涉及18万元的赔偿。
五一期间,广东东莞某影院,电影放映结束后,一熊孩子走到屏幕面前,一通乱踢,全程没有人将其拉开。
被损坏的屏幕是杜比全景CGS中国巨幕,工作人员称,该设备的价格一台就要十几万。
这次的家长,终究要为孩子的破坏力买单。家长不出言制止,最终深受其害的就是父母自己。
你不教育孩子,总有人替你教育。
在公车上,一有个小男孩对一个青年男人连踢三脚,青年男子一把将小男孩撂倒地上,狠踹了几脚。
新闻爆出后,网友纷纷拍手称赞。
你教不了的熊孩子,迟早会被社会尽情“毒打”。
还有人因此专门制作了娱乐化加工图。
可见,天下苦熊孩子久矣。
每个人生活中都难免遇到熊孩子,熊孩子破坏力惊人,无视社会规则,遇到明事理的父母,还能尽快纠正小孩的越界行为。而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的父母,迟早会有人忍无可忍出手教训。
熊孩子的父母,最惯用的一句话:你一个大人,跟孩子一般见识干嘛。
事实上,我们并不在乎小孩子懂不懂事,而是关注家长有没有及时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比起孩子犯熊,更可气的是一旁浑然不觉的父母。
Ⅱ
其实,“没家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缺乏引导孩子的手段。
切不可“勿以恶小放任之”,对小孩子的行为一再纵容,孩子就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正如那句谚语,惯子如杀子、慈母多败儿。
千万别把孩子培养成家里的宝贝,社会的垃圾。
父母一昧的溺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三种性格缺陷。
一、目中无人,骄横跋扈
从小被宠溺的孩子,容易养成骄纵的性格。唯我独大,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不顾他人感受,容易侵犯别人的界限,在外也不懂待人宽容。
他们认为凡事都应该听他的,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像火药桶似的,一点就炸,撒泼打滚,我行我素。
二、欺软怕硬,懦弱无能
在家是小霸王,出门如丧家犬。在家有父母溺爱和纵容,不会有人违背他的意愿,没有经历过挫折。
然而,有朝一日,离开父母,进入社会,遇到一点困难就会哭天喊地,很容易遭到现实的打击。
三、游手好闲,适应力差
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人能管得住,容易养成懒散的性格。长大后不管进入哪个团体他都不会有团体意识,没有纪律性,很难融入集体。
育儿专家李玫瑾教授说过:
孩子3岁你不满足他的要求,他最多就是满地打滚;
当他15岁时,他可能会自残、自杀和你争吵;
当他20岁时,可能会怨恨你,甚至攻击你。
Ⅲ
父母想管教孩子,有时候却无能为力。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这本书提到一个故事。
当孩子在超市里乱跑乱撞,劝说无效的情况,母亲只好拎起孩子,放在推车座位上。
第二天,母亲又准备去超市,孩子也想一起,母亲却不带上他。
孩子问:“为什么?”
“你知道原因的。”
“是因为我在超市乱跑?”
“是的。”
“我保证这次不乱跑。”
母亲说。“下次你有机会去,这次我想一个人。”
代替惩罚孩子的方式,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
这本书同样提到,当孩子有不合时宜的行为,应该提示孩子正确的做法。
书中举例:当孩子在墙上乱涂乱画时,反例中的父亲,“再让我看到你在墙上画,就揍你!”
另一位父亲简单地告知,“墙不是用来画的,纸是用来画的。”
没有严厉的语言,只是提示孩子,正确的行为是怎样,孩子是愿意接受的。
我们从来都习惯指出错误,却忘记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
这次试一试,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
Ⅳ
教育孩子,我们要做的是:
1、培养孩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习惯。
孩子对自己行为造成的后果,可能并不清楚。如果父母急于跳出来辩解,孩子就会躲在父母身后。当孩子体验过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他就有时间去反思,而这正是孩子成长学习的机会。
2、父母要让孩子自己面对挫折。
父母不要总是替孩子做决定,父母没办法一辈子保护孩子,孩子终归要自己成长。
试错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没经历摔跤的小孩,是学不会走路的。
除非边上就是悬崖,你才需要护着孩子走路,如果只是一片空地,那就等孩子摔倒了,哭够了,再鼓励孩子站起来。
3、矫正孩子的行为,发展孩子的同理心。
父母要善于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可以在家里进行角色互换游戏。父母可以当“孩子”,孩子可以做“父母”。
这样,父母才能体会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会理解父母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