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少女时代》上映的时候,正巧是我处在一个急迫焦虑地想要追忆青春的时间段,所以顺理成章地看了,也心满意足地在自己缅怀过去的进度条上增加了百分之一的进程。
不得不承认情节老套而无趣,几乎是刚刚看了开头便能猜到全程的电影,但是好看,因为真的是我想追忆的那一种青春的格式。平庸而普通的女主,日复一日的充满着排名、考卷和教导主任的生活,压抑而沉闷。但是因为有某一个人的存在,心里是欢喜的。而这一个人,又恰恰是你梦中出现过的男主角的模样,是驾着七彩祥云的盖世英雄。在想到他的时候,负重累累的生活便有了轻盈的翅膀,眉眼间都是笑意。这样的节奏,像脚踏在平地上,温暖安宁不浮夸,让人有代入感。
是属于平凡人的少女时代。
成人世界里,“少女心”是一个屡屡被吐槽的词。在独立勇敢、杀伐果断的都市精英眼中,拥有少女心的人或许是他们最为鄙夷的对象。习惯性地幻想,长时间地沉迷,在自己经营的世界里天马行空,在现实中却只展现出落后的生产力,简直来自另一个星球。而在我自诩不食人间烟火的年月里,也曾经深刻地讨厌过这样被我们假定的生活。
从小开始,我一直被称作一个“早熟”的孩子。这个标签被用强力胶强行地粘在我身上,一粘许多年,竟也没有了违和感,也因为害怕疼痛而不敢撕下来。所以就一直留着,在周遭人异于常人的打量下一点一点的成长起来。成长的过程平淡而无奇,谨慎而小心,总担心自己的言行越了界,被别人在身后指指点点“咦,她怎么是这样的人啊”。
这就注定了我在那时不可能喜欢一些粉红色的东西,更不可能拥有一个完整的少女时代。初中的时候,当别人在喜欢隔壁班男生的时候,我都是一本正经在座位上看书,偶尔用余光瞄一眼她快要溢出喜悦和心动的脸,心里有片刻风起云涌,觉得好美,但是一瞬间又被理智硬生生地扑灭。我告诉自己,好无聊。
那个时候还流行小团体,三五成群,要好的女生们聚在一起,聊各自的小秘密。我没有小秘密,也自然找不到谁去分享,就常常一个人坐在位置上,不是看书就是做题。其实是孤独的,但那时候太年轻,总觉得孤独很酷很冷峻,觉得是孤独把我变成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所以不仅没有排斥,甚至还有一点得意洋洋。而在别人激动不已地相互约定去影院看最新上映的青春片或者面对着屏幕哭的稀里哗啦的时候,我都镇定而冷漠地立在一边,好像那个世界和我毫无关系。现在想起来,觉得当年简直愚蠢到了一种境界,在青春期里享受自己虚构出来的更年期的快感,以及,困于内心的孤独。
而现在,进入了以二开头的年纪,我开始真正地恐慌了。我总是在想的一个问题是,我的青春来过吗?假使来过,留下了什么呢?我四处寻找,费力地回忆,却什么也不知道。有关青春的时间出现了大段的空白,而我在空白之后向前怔怔回望,后悔不迭,恨不得能立刻吹出一个硕大的粉色泡泡,将巧克力、棒棒糖、布娃娃、水晶鞋,连着自己错失的少女时代一齐严肃而正式地放进去,然后拉着旁人若无其事地笑道,“看呀,那是我的青春”。人好像天性喜欢完整胜过残缺,因此也就常常习惯于弥补。跨过很久很久的时间,隔着山川湖海和人来人往,去填补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洞,看似荒谬,但却有无法替代的意义。
深刻感受到这个世界真实的冷酷后,才会体味到少女心有多珍贵。它自动地略过了荆棘,略过了牛鬼蛇神风刀霜剑,只不偏不倚地停留在某一个人身上。与之相伴的,是一段简单而目标明确的生活。你想得到的再简单不过,没有任何复杂的形式与元素掺杂,只是接近那一个人多一点罢了,而你却愿意为了这哪怕一步的距离倾尽所有可能的心力。少女心驱使着你不断地向前,在不知道何时停止的道路上,不自觉地获得了意料之内与之外的种种惊喜。而在向那个人走近的过程里,你越来越像他。
你成为他。
即使这一段感情最终惨淡收场,或者无疾而终,甚至一切只是错觉的泡影,那些留在你身上的印记却永远留下了。那些因为少女心,为了某些人而做出的改变,最终无悔地成就了坚韧与强大。
所以,越来越远离青春的我,越来越渴望一颗少女心。那种无所畏惧、知难而上的气魄,我也多想拥有。在自我设定不可能的前提下,不奢求,不死皮赖脸,只是依然执着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计较成本,更不会考虑利益最大化,简直傻气地让人感动。站在风口浪尖,已经明了地看清了这个世界的丑陋和灰尘,却坚持地相信,还有光,还有正义善良和美好,相信在这曲曲折折颠颠簸簸的小路后,还有一个徐太宇。他站在尽头,脸上依旧是冷峻的表情。当你走近,他慢慢微笑,向你伸出一只手,缓缓开口:“你知道吗,我一直在等你。”
范晓萱有一首歌说,“青春若有张不老的脸,但愿它永远不被改变。”这也是所有少女的心愿。但是不幸,青春易老,容颜也当然会折损枯萎,然而少女心却可以一直不停生长,在哪怕水土不服寸草不生的地方,开出最娇美动人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