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与狼共舞”,不知道大家首先想到什么?狼的凶残?一部谍战剧?还是一首歌曲?那么,“与狼共舞”究竟是什么意思?又如何“与狼共舞”,我想从一部电影《狼图腾》来找寻答案。
一、什么是“与狼共舞”
说起“狼”,大家的第一印象是害怕恐惧,因为狼凶恶残忍,奸诈狡猾,伤害人畜。所以,狼在很多人眼中是“坏家伙”,连童话寓言故事都是《狼来了》《小红帽》这类反面形象,而生活中连“臭流氓”都被称作“色狼”。可见狼的形象并不招人待见。因此度娘上的解释为:与狼一起跳舞。比喻和坏人一起做坏事。也就是说,这里把狼引申为“坏人”。
既然把狼比喻为“坏人”,可是又推崇膜拜“狼性文化”“战狼精神”,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所以个人认为,度娘的这个解释并不靠谱。况且“舞”是一个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怎么看都与“做坏事”不沾边。所以我认为,“与狼共舞”的合理解释为——和狼这样的生物和谐共生。而电影《狼图腾》也很好地为我们诠释和反思了这个问题。
二、如何“与狼共舞”
电影《狼图腾》改编自姜戎的 同名小说,是一部中法合拍的影片,由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冯绍峰等主演,于2015年上映。这部影片的主题正是探讨人与狼的相处之道,片名“狼图腾”具有深刻的含义。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旬(WG刚刚开始),知青陈阵(冯绍峰饰)与杨克(窦骁饰)响应国家号召,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寄宿在牧民必力格家,与当地牧民一起工作生活,并经历与狼一起生存和斗争的故事。主人公陈阵从刚入草原遇到狼群的恐惧,到后来偷偷收养一只小狼崽并将其养大,再到最后放生,在此过程中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影片给我们一个深深的启示:人性的贪婪比狼更可怕。
在这部影片中,个人认为,有三个角色和三个场景最能回答“如何与狼共舞”这个问题。
角色一:陈阵
陈阵的身份是一位知青,在插队到大草原之前,对狼的认识估计和我们差不多,从未有过和狼一起生活和近距离接触的经历。所以我把这个角色的设定称为“大众视角”。
陈阵刚来大草原不久,一次独自一人出行就遇到被群狼包围的险境。这是他第一次与狼近距离接触,而且不是一只,而是一群,内心肯定是恐惧的。幸亏之前必力格老人告诉过他,如果遇到狼,就敲击金属,狼就会退去。所以他大声地让马镫发出声音,狼群听到后果然离去,陈阵得以全身而退。正是这一次特殊的经历,让他对狼产生了兴趣,而后来与狼相处,特别是偷养狼崽,朝夕相伴,让他对狼的感情发生了颠覆性变化。而这种变化,也正是我们与狼相处的正确打开方式。
角色二:必力格老人
毕力格,在蒙语中有聪明、智慧的意思。必力格老人一家世代都是草原上的牧民,他几十年的生活经历,以及世代相传的经验,让他深谙与狼相处之道。
比如,在指导大家把狼群的越冬食物黄羊搬走的时候,他不是让大家全部搬走,而是只搬走一半,给狼留下一半。这种“做人留一线”的行为,正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因为给狼留下口粮,其实就是人类给自己活路,这样狼就不会为了生存去袭击人畜,只是这种智慧在贪婪的人性面前显得那么脆弱。还有他对掏狼崽和捕狼的行政命令也都是坚决反对的。他认为这样只会带来狼群的疯狂报复。可是他的真知灼见并未被上级领导采纳,结果导致狼群的疯狂报复。这些都说明,在与狼共舞方面,他是真正的专家与权威。
角色三:包顺贵
他是农场主任,是农场的最高领导。但是他是上级行政任命的,并不是当地人,也没有长期的当地生活经历,却刚愎自用,唯一的作用就是不顾实际地传递更上级的指示,像掏狼崽、捕狼这样的行动,都是他行政安排命令的,带来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把草原上人与狼群的和谐相处的关系打破,成为敌对双方,而农场也经历了狼群的两次疯狂报复。
尽管影片最后“伟大的人类”采取了更深的报复,将草原上的狼全部杀死,只剩下陈阵偷养大的狼被放生,但是人与狼的对立并没有彻底结束,而人类的贪婪也让这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剧变。
场景一:群狼捕猎黄羊
陈阵与毕力格老人一起趴在雪中,远远观察到狼群捕猎黄羊的全程。这次亲身经历,也让陈阵对狼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坚定要亲自养一只狼崽的决心。
在这次捕猎过程中,体现了狼群的两个特点:一是狼群的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性很强。我们看到,狼群发现一群黄羊在吃东西的时候,尽管已经口水直流,但是并没有立即冲出去,而是统一隐蔽在草丛中静静等待,直到狼王一声令下,才如离弦之箭,从四面八方向黄羊快速奔去,出其不意。狼作为一种动物,有这样的团队意识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实在让人震撼。狼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十分聪明。一方面狼群并没有在发现黄羊的时候就冲出去,而是等到黄羊们都吃饱后才出击,这个时候黄羊跑不快,最适合捕猎;另一方面狼群面对大量的黄羊,并不是扑上去直接饱餐一顿了事,而是把黄羊赶到一个雪窝里。黄羊陷在雪窝中无法动弹,在冰天雪地中很快冻僵,狼群就可以在整个冬天慢慢享用。
狼的这种智慧不仅仅深深震撼了陈阵。根据毕力格老人介绍,历史上蒙古帝国的一位大将就曾经在灭金过程中,学习狼的这种方法,把一支金国的军队赶入雪窝彻底消灭掉。
场景二:群狼追赶军马入河
当群狼将黄羊赶入雪窝无法动弹后离去,毕力格老人指挥牧民们到雪窝中运走了一半黄羊,留下一半给狼群。可是夜里有人趁着夜色,开车将另一半黄羊偷走。这本激怒了狼群。可是这个时候,包主任又传达上级指示,要求马上开展掏狼崽的活动。毕力格老人坚决反对,他指出刚刚遭遇食物被夺,现在又要杀死它们的孩子,这样必将招致狼群疯狂的报复。可是包主任根本不听,坚持要求执行。于是就发生了一段让人不忍直视的残忍场景:人们纷纷进入大山找狼洞掏狼崽,一只只刚刚出生,可爱懵懂的狼宝宝成了行政命令的牺牲品。它们被人们掏出狼洞,悠着扔下山崖...相信看到这个场景,很多人都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而这次行动也让草原的人们与狼群彻底势不两立,并带来狼群的狠狠的报复。
当时草原上还肩负着为部队养军马的任务。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狼王召集狼群倾泻而下,向军马发动突然袭击。它们并没有冲上去咬死军马,而是驱赶成群的军马入河。当时河水刚刚封冻,河面上刚刚结起一层薄冰,军马一踏上薄冰,冰层马上裂开,瞬间军马就陷入刺骨的河水中艰难挣扎。第二天太阳出来,我们看到的是军马的“冰雕”。而在驱赶军马入河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些狼被狂奔的马群踢倒并踩死,但是狼群的追逐并没停止,为了复仇,狼群的又一个特点体现出来——有仇必报,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个也是深深震撼我的地方。
场景三:狼群咬死羊群
军马被狼群袭击,成了冰雕,上级交办的任务无法完成,这让包主任恼羞成怒,于是下达了猎杀狼群的又一个行政命令。人们猎杀狼群这个时候采用的是诱杀行为,就是上面放一只羊的尸体,要么涂上毒药,要么在尸体身下藏着一枚雷管,引线绑在尸体上,只要狼一移动羊的尸体,就会引爆雷管,把狼炸死。其中一只狼就是在拖动羊的尸体时,被炸死在狼王面前。而毕力格老人也是被雷管误伤的。
这个也深深刺激了狼王的神经,狼王低嚎了一声。紧接着就是狼王带领群狼深夜突袭羊圈。羊圈的围墙很高,单只狼根本无法攀爬上去,于是狼群采用搭“狼梯”的方式,一只狼踩着另一只狼的身体,不断累叠,直到跳进羊圈。就这样所有狼都进入羊圈,对羊群展开撕咬,直到咬死全部的羊,再把羊的尸体一个一个搭成“羊梯”,踩着羊的尸体跳出羊圈离去。
尽管后来包主任下令更疯狂的报复,直接导致草原的狼的绝迹,只剩下陈阵偷养的那只狼。但是人们与狼成为水火不容的死敌,也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其实,如果按照毕力格老人提出的态度和方式与狼相处的话,人与狼的关系也会天壤之别。正如毕力格老人在试图阻止包主任掏狼崽的行政命令时说的,草原上的人千百年来对狼都是怀着敬畏的态度,这种敬畏让人与狼可以和谐相处,而不是相互报复和对立。
三、为什么“与狼共舞”
这个问题,毕力格老人在阻止包主任掏狼崽时已经说过——生态平衡。掏狼崽的行为彻底打破了草原的生态平衡,也彻底破坏了草原上千年人与狼和谐共生的关系,才有了后来人与狼群陷入互相报复的拉锯战中。
其实我们人类与狼都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不同物种罢了,无所谓高低,而狼身上涌现出的团队精神和高度的纪律性,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世界的生态系统就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循环,它的破坏对人类乃至整个世界的生物圈的生存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与挑战。因此,与狼共舞,就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狼与羊的故事(或者小学课本中《鹿与狼的故事》)。故事这里就不赘述了,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的是:捕杀狼群,看似保护了羊群,实际破坏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打破了羊与狼、草原之间的生态结构平衡——因为没了狼这样的天敌,羊群肆意生长繁殖,大量啃食草原的草,草很快被啃光,无草可吃,最终有一部分被饿死;而没有狼的捕食,羊群悠闲自得,不需要大量奔跑,运动量大幅下降导致抗病能力退化,传染病流行,最终导致羊的大量死亡。
想想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肆虐,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巨大威胁,这不就是人类打破生态平衡后遭到来自地球的报复吗?国家现在大力提倡保护生态环境,狼也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实就是在维护整个生态的平衡。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人类与狼和地球上的生物是可以“共舞”的。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要“与狼共舞”,关键要心怀敬畏,把其他生物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个体,善待其他生物,不能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一味贪婪地索取和杀戮,要学会和谐共生,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