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易中天说历史,可谓是开辟了一片新的视野天地。易中天是敢说敢怼,有什么说什么,性格非常直爽。今天我们就来看他的另一番奇谈怪论:越王勾践最不是个东西。这个结论就令人很不解,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得以报得灭国大仇,已然成为中华民族不惧失败与耻辱、敢于拼搏的成功案例,又为何被易中天如此评价呢?
吴越二国的战争仇怨由来已久,起初是勾践大败吴师,过了几年又被吴师大败,勾践迫不得已只能向吴王夫差求和,在吴国忍气吞声三年多,回国后励精图治,任用范蠡、文种等贤良,逐渐使得国力恢复,并在十年后再次猛挫吴军,最终让吴国失去抗衡的资本,结局是夫差自尽,吴国灭亡,勾践成为春秋霸主。正是夫差的狼狈与自满,才衬托出了勾践的优良品质,这似乎是千百年来的共识。但易中天却认识,世人都把这层关系看得过分偏执了,好坏对比太僵硬了,实际上勾践的人品极差,手段阴毒,猜疑心重,是个典型的暴君。他除了有过“卧薪尝胆”的传奇经历之外,其他的人生似乎都是阴暗的。
据此,易中天举了几个例子说明。其一,范蠡的评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勾践能够反败为胜,范蠡功不可没,但在成功之后,勾践却开始清洗身边功臣,和朱元璋是一个调性,范蠡看出了他的本质,于是早早跑了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范蠡用这样的比喻来劝文种也尽快脱身,可文种没有听从,后来果然被勾践找理由杀掉了。易中天还讲了一件事发生在公元前496年,吴越交战正酣且越国处于下风,勾践想出奇招:在两军阵前,他命大量死士挥剑自刎,以此来迷惑吴军,没想到真让他抓住机会打赢了。
第三件事被记录在《吴越春秋》之中,说的是两国重归于好后,越国曾发生过饥荒,吴王毫不犹豫便借去谷物良种,助其度过灾难;可后来吴国也发生饥荒,于是来问勾践借种子,勾践使了个坏心眼,他让人将种子全部煮熟再借,后来还将没种出来的原因归结为两国土壤不同。勾践将两国的互帮互助也纳入了战争策略的范畴,而不顾百姓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