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习惯于寒暑假奔波在各个补习班的家长孩子,忽然有了一段空闲时光,彼此都不自在。该怎么安排这段时间?要不要让孩子们打工?
大学微信群里议论纷纷,海内外同学想法多有不同。
1.“出卖廉价劳动力” vs “哈佛欢迎麦当劳打工的孩子”
国内的同学看到孩子打工赚取低廉报酬,非常痛心,为孩子们的付出不值。“趁着年青,要做更有价值的事。”
这话却让我不由地想起很多年前看过一栏节目,一位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华裔女孩被哈佛录取后,回中国探亲时接受电视台访问,特意强调她的入学申请中的打工经历:“哈佛欢迎麦当劳打工的孩子!”
海外长大的孩子,对这种看法多为认同。
在安省,法律规定14岁便可以打工。有许多孩子在14岁前通过游泳等级考试,拿到救生员资格,满14岁后在社区泳池做救生员,这样的兼职,有的人断断续续地做到高中毕业。
到麦当劳,咖啡馆工作,那更是常见。多伦多每年的CNE(Canadian National Exhibition) ,职位虽只是短短两周的暑期工,却吸引了大量高中孩子申请。他们在博览会期间当侍者,看摊位,做活动助理,干着有趣的活儿还能赚零花钱,大都很开心。据说竞争CNE工作的人太多,不是人人都能被录用。没有亲历,只是听说而已。这些工作薪水很低,不过对年轻对来说,经历比金钱更重要。工作,是长见识的重要方法。
更何况,在申请大学的个人简介上,工作经历是可圈可点的一笔呢。
- 对社会小白来说,青少年时期的工作也可能是职业进阶的利器
一位西裔同事,她的女儿高中开始就在Tim Hortons 打工,后来因此喜欢上了餐饮业。中学毕业选择了本地最有名的烹饪专业学校。女孩子做得一手好甜品,大专毕业后应聘担任一家星巴客当门店经理。她的理想是几年后拥有自己的Tim Hortons 。在别人看来,她的理想并不远大,但因为务实,因为真心喜欢,这对母女每天的生活喜气洋洋,旁人看着也开心。
我家小孩,也是从15岁开始打工。他打小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喜欢快餐店的工作,于是找到一份课后辅导机构的工作,一直做到高中毕业。拿的是最低小时工资,但他从中学到了怎样与学生交流,换位思考,让自己的讲题更浅显易懂;学会与家长沟通,让自己和家长谈话时显得成熟稳重。教学是考验基本功的过程,为了把一滴水讲得透彻,他得提高自己的水平,储备一桶水的实力。这个过程,激发了他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了他超前自学的能力。
正是这份工作经验,让他在大一刚结束,与高年级学长竞争解剖学助教职位中胜出。结果令他惊喜不已,也感慨颇多。
薪酬有高低之分,但工作经验却没有贵贱之分。对社会小白来说,在工作中学到经验尤其宝贵。
- 最低端的工作,也能成为人生的宝贵财产
朋友家境不错,夫妻都是专业人士,早就为儿子准备好大学费用。但她的儿子在高中毕业后三个月的空余时间里,寻思着攒点零花钱,于是在父母应允下找了一家食品加工厂夜班的活儿。一天八小时,一周五天。
这是一份正式的全职工作。工友都是成年人,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薪水很低,劳动强度很大。他的工作是将成品打包,搬到库房准备装车。每包蔬菜或冷冻肉类重达四五十磅,七八个小时尽是搬来扛去,一个晚上下来精疲力尽。
那个孩子原计划干满两个月。但他最终只坚持了四周。“这一个月教给他的东西远远超过我十几年的苦口婆心。”朋友说。
在孩子看来,身体的辛苦倒在其次,令他难以忍受的是工作环境的压抑和由此产生的对人生的怀疑。
虽然这是一家知名企业,但为了降低劳动成本,雇佣了不少非法移民。这些工人拿的是比法定最低工资更低的薪水,干着本地人都不愿干的工位。晚上经常有警察突然来袭,没有合法工签的人就得从库房后门逃出,躲避搜查。他们祈盼早日拿到合法身份,天天活在提心吊胆中。
工友中有一个多大毕业的年轻人,因为家庭原因,无法去找专业工作,只能在流水线上干晚班。已经在这家厂里呆了一年多。他就像一头困在陷阱中的小兽,内心挣扎又绝望。
“每当车间大门在身后关上,我就觉得自己进入另一个世界,一个看不到希望苟且活着的世界。还好只是暂时的工作”,孩子说起这段经历,庆幸这只是他的短期工作,他有随时辞工的自由,前面有名牌大学好专业等着他。
这次打工的经历,让一个对社会带有理想色彩的高中毕业生看到人生灰色的一幕,不迟不早,刚刚好激发了他在大学的斗志。此后这孩子用三年时间完成四年本科学业,并顺利上了理想中的医学院。
既使是最糟糕的打工经历,看似浪费生命,实则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在父母羽翼下的少年学子,现实生活的教育远比书本更深刻更有说服力。
- “啃老族”vs 支持打工
几年前,北美各大媒体报道了一个啃老族的新闻。一位三十多岁男子住在父母地下室,不工作靠父母养着。父母多次驱赶无效后,告上法庭,请执法人员强行驱逐。
这则消息在美加引起广泛的讨论。
对中国人来说,啃老已不是新闻。很多孩子大学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或工作不称心,就干脆回家闲着,由父母养着。
这种结果,跟父母一直贯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不无关系,年青人满脑子理想主义,一旦无法成龙成凤,最终连做人的技能都没有了。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接地气一点,这种现象兴许稍能改变。
在美加,学校社会强调经验技能胜过知识。工作过的孩子——当然包括义务工作——对社会的认识不至于一张白纸,对工作关系中的人际关系、挫折和考验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即使不能成龙成凤,也能心平气和地靠自己能力生活。
高考之后要不要让孩子打工,不是个问题;怎样和孩子厘清低薪工作的价值,如何树立积极的工作观,是家长需要思考的。
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