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被“不审而杀”的真相,慈禧难以言说的皇家隐秘

文/刀背藏身

戊戌变法有一个细思怪异的事情。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引导光绪帝进行了大变革,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结束。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1898年9月28日(农历8月13日),朝廷下达杀害“六君子”之上谕,称:“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

戊戌六君子被杀十分迅速,而且是“不审而诛”。按说,戊戌变法主谋之人是康有为,康有为逃走后,剩下的六君子群龙无首,只是出谋划策而已,并不掌握军队,对于政变后的慈禧太后一干人等并无实质性威胁。更何况,戊戌变法因为伤筋动骨,触动了大量政府官员的利益,受到大规模的抵制,戊戌六君子也并没有多少“党羽”可言。慈禧戊戌政变夺权,立即诛杀六人,连朝廷的司法程序都不走,这是何故?

慈禧斩杀六君子之迅速,让当时朝中大臣都觉得不可思议。六君子中杨锐是张之洞心腹,被捕后张之洞想法设法营救,八月十三日下午六君子匆匆被斩,张之洞得到密电,“内旨迫切,于午刻迳由刚相奉密旨立办,措手不及”。张之洞身为地方督抚,不在中枢之内,掌握消息或有迟滞。就连身在军机处的王文韶听闻六君子要被斩一事,也“错愕不胜”。六君子之国在当时人看来,并不至于这么仓促杀死,那么,慈禧那里到底有什么非杀他们不可的理由?

其实,这与坊间流传的讹言有关,指出了扎在慈禧心头的两把钢刀。第一把刀是洋人的干预,坊间传闻外国公使要对戊戌政变进行干预,戊戌变法在一众大臣看来无异于变更体制,一边倒向西方。政变刚刚平息,慈禧断然不希望外国势力卷入朝政,在戊戌六君子审判一事上做文章。

第二把刀更为慈禧忌惮,戊戌政变名为康有为、张荫桓这些人主导,实际上没有光绪帝的“乾纲独断”“热血沸腾”,戊戌变法不可能大规模推行,也不会激化朝廷中维新党与顽固派的矛盾,从而将慈禧太后从幕后请到台前来制止光绪帝的“胡作非为”。更为可怕的是坊间传言,光绪帝给了康有为密诏,要派兵包围颐和园逼宫,此事迷雾重重,慈禧自己当时也未曾能够分辨真伪。如果真如此,戊戌变法就包含了光绪帝谋害慈禧太后,从慈禧手里夺权的政变意味,此乃皇室内斗,宫中忌讳。一旦经过审判,戊戌六君子把光绪帝扯进来,激化慈禧与光绪之间的矛盾,后果不堪设想。

这两把刀一把比一把让慈禧太后痛心,她当机立断,“不审而诛”,让外国使节无法干预戊戌六君子的审判,也让六人就此封口,把光绪帝真真假假的派兵逼宫一事压了下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关于康有为的英勇事迹,我想从一张照片说起。 这张照片很有名,曾被收入历史教科书。照片中为光绪帝,左是梁启超,右为康...
    心草雪月阅读 5,641评论 2 5
  • 这闹心的慌 这刺膛的恍 拥抱着逃也逃不脱灼痛 背对着赶也赶不走忧伤 强硬微笑强忍着伪装好 流了眼泪留给翻来覆去 刻...
    caihang阅读 799评论 0 0
  • 永远不要在别人催促你时,打断你的思路,终止你的判断,打破你的原则。事情的确要分轻重缓急,可也要以礼待人,坚持自己的...
    夭夭桃花凉阅读 2,444评论 0 0
  • 幸福路人 楚辞 坚持分享第6天 2017.12.7 星期四 限行第4天 轻度污染 今天下午去接孩子放...
    甜甜的果阅读 1,748评论 0 0
  • 坐上返程的车,看着车窗外,出来时所有的负能量都没有了,出来了4天,也想了好多,生活有两面性,好的和坏的,想要战...
    简单与快乐阅读 1,14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