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用两句话,说透“活着”的本质,散发着浓郁的人生哲学,再读余华《活着》

人生很长,生命在经历中疲惫的承受,苍茫的应对,在时间里等待,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迎来的是喜还是忧,只有经历过才知道,没有什么不可能,一切都在自然的发生,增厚着个人的记忆长城。

人生很短,还没有来得及,幸福就在时间里悄然溜走,欣喜就在岁月里默默划走,拦也拦不住,挡也挡不住,只有眼看着过往件件丢失,在记忆里去寻找,一个来不及的欢喜,一个刻骨铭心的记忆。

余华的《活着》,以福贵的自述,在一天的时间里,娓娓道来,一天的时间是长也是短,福贵一生的记忆是长也是短,少年的浪荡,中年的艰难,老年的孤独,都融进了福贵的生命,成为福贵的人生。

读完《活着》,起身矗立在窗前,看河水依旧、青山常在,看到的、想到的,过往记忆开始翩翩起舞,人生的喜怒哀乐,幕幕清晰,想记忆的却怎么也记不起,想忘记的却簇拥着闪现,思维却在展翅飞翔。

纵观《活着》全文,讲述了福贵的一生,生活的沉浮,经历中有喜有悲,福贵生活的断崖式跌落,从开始的匆忙,经历艰难,到最后的坦然,不为物喜,不为事悲,人生匆匆,活着就好。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耳边似乎又响起,一个垂暮的老人,走在一头老牛后,悠闲的吟唱着的这句歌谣,在村庄上空飘荡,是孤独的绝唱,还是欢愉的表达,我们无从知道。

《活着》中,“我”开始与福贵的相遇,在福贵一句吟唱的歌谣里,看似无关,观似无意,再次翻阅,却不想这是一语中的,一句嬉笑之词,却道出了活着的意义,这句话贯穿了福贵一生的生存哲学,教给世人活着的哲学。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就是一种心态。心态好,活得自然悠然,挡不住的过往,摸不透的将来,只是过好当下,才能在风雨里依然恬淡舒适,坐看花开花落。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人各有命,只有在自己的世界,舒展身体,才能舒适的生存,这也是自己一生的宿命,

活着,无须刻意,是你的,谁也偷不走,在时间里都会得到,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抓在手里的阳光,抓的再紧,到黑夜里,松开手也会溜走。

当初福贵败家,想到了出逃,离开村庄,福贵的母亲一句话,让福贵受用一生,即使在后来的亲人相继离世,福贵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面对。

俗话说“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面对当前的悲欢离合,躲也躲不过,活着就是承受生命,即使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过去了再看,没有什么了不得,经历都是人间值得。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着》的结尾,福贵起身离开,也以一曲福贵的吟唱歌谣结束,这句歌词,好像对福贵一生的总结,更有着对人的一生写照,对所有世人的总结,放在那个人身上都适合。

每个人,呱呱坠地,走过了童年的欢愉,经历了少年的游荡,在中年中觉醒,开始为生活奔波,争斗半生,经历中丰富的阅历,看惯了世间沉浮,人到老年,放下一切,也算人生的圆满。

少年时代,出身福贵也罢,出身贫困也罢,总有一颗少年不安分的心,了解生活,感悟活着,即使经历多少艰难困苦,也能保持一颗追逐的心,挣不脱对世界美好的追求,游荡是少年的本性。

也许,游荡中眼看着他人起高楼,心中泛起波波涟漪,激发对梦想的追逐。也许,游荡中眼看着楼塌了,让生活跌落,只要人在,一切还有希望。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少年有梦,只要有心,一切都来得及。

中年时代,当经历了人世的沉浮,当生活的困苦多次捶打,在阅历中增厚的记忆,挡不住生活的重担,再坚实的臂膀,面对生活的现实,也有不能承重之重,不得不放下少年轻狂,在诗与远方里,过好当下的苟且。

再理想的人生,再美好的远景,在生存面前,都是浮光掠影,在生活里,都得低头高贵的头颅,不得不开始为生活奔波,开始赚钱养家,在脚步里开始丈量生命。

老年时代,看惯了生命无常,看透了人世的悲凉,一切都成为浮云,心态在生活里打磨,逐渐圆润,没有什么了不得,只要活着,就是最大的追求,无欲无求,只为活着,让自我在尘世里奔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