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互相交流,交流的动机可以是信息传递、情感表达等等,关于交流的动机及其意义已经有许多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做了很深入的研究。今天我主要探讨一下交流的方式。
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前提一定是互相感知,也就是彼此知道互相在表达着什么。目前,我们的感知主要依靠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嗅觉和味觉主要是人类本能自然进化的产物,我给你做了一顿丰盛的晚宴,你可能会了解我的好意,但是不能通过菜品的味道感知到某种具体的信息。嗅觉同样如此,利用这两种感官传递信息的效率低下,所以我们并没有采用它们作为交流的主要方式。触觉也可以用来交流传递信息,比如抚摸、盲文等等,由于它的感知反馈不够精准、灵敏,也不够高效,通常被作为交流的补充形式,比如我说我爱你加上一个大大的拥抱,这里的拥抱可以表达十分、深情等意义。利用视觉和听觉作为沟通交流的主要原因是这样有利于信息的生成和接收,比如我们创造了语言和文字,经过基本训练我们可以说话写字,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具体你认为需要传递的信息,但是我们很难生成不同的气味、味道和提供触觉反馈的事物。而且,触觉需要身体接触,嗅觉需要鼻腔接触到气味挥发物质游离的分子,味觉也需要味蕾接触,这些如果作为信息传递介质损耗过大。光和声波的传递要高效的多,而且可以避免干扰,我们可以制定语言和文字规则,将信息录入声音和文字,进而进行交流,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大部分信息感知来自视觉和听觉。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想法或者思想是不能直接用来交流或者感知的,比如说有人告诉你她爱你,这个想法或者感情必须借助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你是不能直接感知到的。这让我想起了刘慈欣所描绘的三体人,三体人没有谎言,大概是他们的思想可以直接交流而不需要转录成其他形式,因而无法隐藏思想,也就没有谎言。再脑洞一下,心灵感应或许就是某种超出我们一般感知以外的信息传递形式,除了声波,光波,还有电磁波,量子纠缠,或许还有其他我们尚未发现的信息传递介质。
下面,我们还是聊一聊,我们是如何利用声波和光波进行交流的。根据交流是否采用载体,可以分为直接交流和通过载体交流。
一、直接交流。
视觉和听觉肯定是最直接高效的交流感知形式,在不借助任何载体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声音沟通,比如讲话或者演奏乐器,也可以借助肢体语言。一个坚定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或者是一个明确的手势都是某种信息的传递,比如指挥家和交通警察,你看到了他们的动作,获得了某种信息。这种利用视觉上的交流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比如手语里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所代表的意义,比如握手、鞠躬等常用利益,你看到了就感知到了对方的尊敬和问好。
语言是我们实用的一项发明。经过简单训练,我们很容易利用声带将信息录入声波,进而传递到彼此的耳朵里。相比较通过视觉沟通,声波传递的穿透能力更好,毕竟可见光一般是沿直线传播,而且我们录入信息的做功更少,说一段话要比跳一支舞节省体力。语言的发明的确丰富了我们的世界,但也可能不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因为一切思维活动都需要经过语言转录,比如你说你看见一块石头,我不能准确地知道它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等,即使进一步描述也并没有效果,因为你头脑里的石头和我意识的认知可能不并不一样,有点类似于“子非鱼”的意思,而我想说的其实是任何一种思想或者是物体都不能被语言明确的描述,他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被部分群体认可为某种事物。
二、通过载体交流
当我们需要延时传递信息,或是可复制的记录下语言,文字就被创造,我们把文字记录在一定载体上,人们可以利用载体上文字互相交流,无论是绵薄、书纸或者是显示器、投影仪,它们都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人们彼此交流的工具,这才是它们使用价值的根本意义所在。我们发明了留声机、录音机、CD、数码产品等等,我们已经可以记录下大部分声音和影响信息,这种交流改变了世界。我们在开发文字和语言的路上越走越远,文字和语言已经成为我们固有的标签,我们自认为发明和利用他们彰显了高级和智慧。的确,电视或者视频的出现,使我们可以接受到身临其境的声音和光的信息,我们甚至可以把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投影到另一处,就像海市蜃楼一样,而且还有现场的声音和VR的视角,然而这都是无穷尽的语言一样,只能越来越具体,却无法被指代。
现在的短视频貌似比文字蕴含的信息丰富,实际上并没有,更多的它只是记录下说话者的创作过程,而不是还原信息内容的原始环境,毫无意义但却更能吸引人。更可怕的是我们每天习惯于接收声音和光的刺激,满足感知的欲望,却忘了他只是一种交流,是信息传递,而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思维活动,这才是大多数人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