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末未见,人莫能知;天地神明,与物推移;变动无常,因敌转化;不为事先,动而辄随。 «黄石公三略» 或 «太公六韬»
多年交易的经历,使人变得越发理性和客观,越发不易被那些既定或者公认的所谓事实引导自己的思维,无论传统抑或新生,无论实践还是阅读,开放的心灵和扬弃的态度始终伴随着我,“一切有为法,应作如是观”。
人们习惯于相信眼见是实,却大多不知先贤孔子早就在千年之前,就在误判弟子颜回窃粥的事件后告知世人,“眼见也未必是实”。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总是只有在自己真实的受到了真正的伤害后才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才知道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人们的思维受到传统文化中“事实胜于雄辩”、“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的弊端影响而形成近视的习惯,也形成了思维惯性,进而在阶段性的假象中忘记了时间因素对取值和概率的考验,更因行业经历的有限而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客观区分偶然与必然。人,总是只有在自己有了足够多的经历之后才会知道,也还要通过足够疼的经历后才能懂得,不可跳跃,没有捷径。
客观的看待我们从事的投资投机的行业,客观的来看我们以之为牟利媒介的金融市场,在如此强大的市场趋势力量面前,我们怎敢将羸弱的我们放在他的对立面?正确的理念引导下的正确行为将带给你长期稳定的盈利,错误的理念引导下的错误行动,即使带给你小概率的盈利事实,也是阶段性的假象,更不可能持久,根源错误者,未来必将以倍计的对市场假以偿还。市场浩瀚无边,单日成交数以万亿计,我们与之相比,刚柔立判。米粒之珠怎可与日月争辉?我们唯一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就是顺应和追随。
市场虽然永远不可以对抗,也更不可能被战胜,但绝对可以长期平稳的盈利,起决定作用的是你的思维,经验、技巧都要排序其后。
知道不等于懂得,懂得不等于能够做到。
知,需借之以阴阳,要对不同交易品种的运行历史进行归纳、统计、总结,以掌握不同品种的各自市场运行规律,即性格特征,然后得出不同条件下的不同概率结果;懂,需求之以道,要对自己多年来完结的全部实际交易进行分类、统计、总结,用事实来纠正原有思想上的偏颇,用事实去去除原有心理上对某些已知正确理念的怀疑,由知道进化为懂得,只有懂得,才能够从内心深处坚信其正确性,这才是觉悟;最后,做到,必须借助之以法家之御。以上,就是我能力范围内所理解的交易真谛。人,总是只有在自己有了足够多的经历之后才会知道,即,知阴阳、解盛衰、悟荣枯;然后,也还是要通过足够多、足够疼的经历后才能由知道上升为懂得,即因觉悟而坚信、深信,升华思想、不为术缚;最后,还是要在更多执行经历的不断思考中,才能感悟到人性中理性和感性的并存,以及理性不可能对感性永远、绝对的控制,之后才能够心悦诚服地接受法家之御来约束投资投机中的行为,逐渐做到知行合一,渐渐步入长期平稳盈利的殿堂。天资越是聪慧者,越是跳跃不得,越是走不得捷径。
不为事先,动而辄随。寥寥八个字,愚钝如我,却实在是花了太长时间才真正的“懂得”,请大家注意,我说的是“懂得”,而不是“知道”。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记不得准确的表述,大意是说:愚钝的人,总是要从自己的失败中得到经验教训,而智慧者,往往能从别人的得失中感悟,并缩短自己弯路的过程。我也曾是这种言论的拥趸,并自诩了好多年。从懂事开始,我便始被认为是聪慧一族,因为无论是什么东西,我总是大多能比别人上手的速度快、领悟的程度深,学习、运动、工作、对新生和突发事物的理解,无不如此。于是,在亲属、朋友的一片赞誉声中,众口铄金下的常人思维惯性导致了自以为是的自我认同,习惯于将自己区别于常人,现在想来,着实可笑。在投资投机的道路上,一晃16个年头走过,人终于了解,“知道”只是一个智力和悟性的范畴,“知道”距离“懂得”实在千万里之遥,但有时也仅仅页纸之薄,晋升到真正觉悟、“懂得”的层级,以我而言,竟全部需要自己的成败得失,借不得任何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