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太熟悉的事情却容易被人忽略,比如二姐姐家的故事,你关不关心,她们都是那样过日子,看起来平淡无奇。可是突然间,他们就火了。
那天听二姐姐说,他们全家去北京了。不是去旅行的,是去录制节目。原来姐姐全家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前往录制端午节目。
姐姐发了张录制现场的照片给我们,看到后知道真是那么回事。
5月27日,我们看到了央视一套的端午节目预告:
预告里面传承千年的制香家族,正是二姐夫他们家。
端午节中午,我们早早吃了午饭,准时于12点半等在电视机前,准备观看二姐姐家的节目。端午节目准时开播,时间在分分秒秒地走着,眼看着过了2个小时,上了三个故事,都不是姐姐家的,未免心生着急。
儿子开玩笑吓我,说姨妈家的节目已经临时被砍了。当然,说临时被砍的事情一定是不可能发生的。端午2点多钟,终于看到姐姐的孙女宝贝奇楠上场了。
姐姐的孙女,年仅8岁的永春女孩蒲奇楠带着家传技艺“蒙眼闻香”,和父亲、爷爷一起亮相央视一套端午节特别节目《相聚中国节》,现场展示传承了几百年的闻香、制香技艺,赢得一片喝彩。
端午节目现场,主持人路一鸣用“大学问世家”来形容这个来自泉州永春的“蒲庆兰香”家族。为了考蒲奇楠,节目组准备了30个白色罐子,分别装有30种不同香料。外甥儿蒲海星说,原定的规则是直接让女儿辨别不同罐子里的香料,开录前一刻,节目组突然改了规则,香罐盖子将被随意“乱盖”,奇楠需通过闻香,分辨出混杂过的盖子和罐子原来的香料名。
肉豆蔻的盖子,千里香的罐;桂皮的盖子,安息香的罐……当闻过最后一个侧柏叶的盖子后,奇楠跟主持人说,这个盖子刚才盖过陈皮,她不需要再闻罐子确认了。没有父亲和爷爷作陪的蒲奇楠一个人在舞台上从容应对,引得台下观众一片喝彩。下台后,其父亲第一句话便是“紧张吗”,奇楠回他“不紧张”。外甥儿这才发觉,被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女儿,远比自己想象的镇定从容许多。
除了奇楠在央视端午节目现场蒙眼闻香,二姐夫也在现场表演了一套制香工艺。姐夫把浸水、打底、搓粘粉、展香、抡香、切香、掷香花的功夫,一气呵成的做成。对于制香技艺,我是外行,看二姐夫掷的漂亮香花我只会说真的“好厉害”“好美”!
二姐夫蒲良宫是蒲庆兰香的第17代传人,其先祖是有名的海商巨富蒲寿庚,阿拉伯人后裔。据泉州海交史记载,蒲寿庚的海商贸易,在宋末元初时显赫一时,曾垄断海上香料几十年。大量香料在短时间内,从阿拉伯、印度诸国引入国门,贵族官吏变着法儿享受香料的味趣,应用范围非常广。1646年,因战乱避祸等原因,蒲氏后人从晋江东石迁居永春达埔汉口村,开始了“中国香都·永春达埔”的灿烂之旅。
“蒲庆兰香室”现设于永春五里街,那是蒲家用了一百多年的制香坊,是二姐夫的爷爷蒲树礼建的。这个香作坊目前还在使用,旁侧有一口直径七八十公分的古井。
常听起二姐夫说,以前香签打底用的水都是用井里的水,通过管道直接连到工作坊墙体的一个入水槽,流水线作业。 1930年,二姐夫那位已经52岁的祖父蒲树礼选址于此,并将其设为总商号,是有考虑的。当时蒲家的香产量几近鼎盛时期,而这个地方离最近的永春许港码头只有10分钟路程,码头可直通泉州港再直接出口。蒲树礼还派儿子远渡越南开设分店,常年为总店提供第一手的香料原材。当时蒲家的香产品远销马来西亚、印尼、越南以及台湾、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直到上世纪40年代,因国内战乱的局势,蒲氏香产业出现了没落。
如果不是上世纪40年代之后的社会变革,蒲树礼已经铺开了继蒲寿庚之后,蒲家的另一张香产业版图。
二姐夫是个有主见且执着的人。在大工业机械化的今天,姐夫仍然坚守严谨的工匠精神,不急不躁地延袭纯手工制香,教授出许许多多的制香工匠,为“蒲庆兰香室”的承继做到了极致。
前年,曾有个大企业出价2亿想收购他们的蒲家香号,竟然被二姐姐全家拒绝了。二姐夫说,纯手工是对祖辈手艺的传承和承诺。而且,制香很讲究天人合一,靠手感制香,听天色晒香,用经验配香,这样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上乘的“香味”。这份传承,已深植在每一个蒲家人的血液里。对他们来说,蒲庆兰香不仅仅是一门生意,更是千年来制香师们代代相传的技艺与匠心的凝结,是他们家族的传家之宝,千金难换。
每次去到二姐家,总是香气扑鼻,感觉整个人都被好闻的香氛浸染了。尽管无数次的去过“蒲庆兰香室”,但每次去的时候,姐姐都不厌其烦地带我们参观他们的制香作坊,点上他们那好闻的香料给我们品赏。
二姐姐一辈子相夫教子,辛勤持家,与二姐夫相守着“蒲庆兰香室”,过着简朴的日子。他们的两位儿子,也都珍惜作为蒲家继承人的缘分,接受完高等教育以后,陆续加入“蒲庆兰香室”的发展和传承工作。现在连8岁的第19代传人蒲奇楠也登上央视一套的舞台,可以想象,借着“一带一路”的东风,二姐夫家的香传事业一定能走上一个高峰!
祝福二姐姐二姐夫及其全家,并祝福“蒲庆兰香室”源远流长,有朝一日重现昔日的旺盛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