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近京区域不许烧煤取暖,也不让烧柴了,烟尘会造成空气污染。延续千年的习惯,袅袅如丝带的炊烟将不再飘渺在乡村的枝丫间了。
早已不在乡村常居,却忘不了站在村道看到的烟雾缭绕,闻到的柴草气息。我那远离而近心的上营村,每到冬季烧炕的场景却难以忘怀。
土炕是北方居室里最常见的卧具。各地有各自的做法,即使一个乡镇,做法都有所不同。一般设在主卧室,两面靠墙,一面靠窗,用土坯或者蓝砖做炕壁和格挡,上覆炕坯。土炕大小与房间大小有关,长七尺(2.3米)到一丈(3.3米),宽四尺五(1.5米)到五尺四(1.8米),高二尺六(0.8米)。炕坯呈长方形,长0.8米,宽0.6米,厚5厘米。炕下排布烟道格挡,这是项技术活。炕底门设在窗下,口朝外,有两个,一个进风,一个排风,高0.3米,宽0.26米。用木板做炕底门,上设木头把手。有些土炕的炕底门只设一个,烟囱却是留在室外的。
土炕坯是用木模自造的,盘炕前提前半月做好。在场院支好木模子,底部撒些草灰。运来黄土,中间扒开倒水,待水渗进土里,翻拌泥巴,往里掺些铡刀切的短麦秸片,光脚踩粘。粘泥巴倒进模子,用木模压实压光,中间稍稍起拱。大水分晾干后,用石锤子锤压,锤压完后蘸水,用手抹光表面。晾干后揭起来,立着纵横靠到一块,待干透了才运回屋里。做炕坯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麦秸片的掺量,加水多少,踩踏的时间,这些都是老辈人传下来的。做成的炕坯结实耐用,不漏烟。后来,炕坯用水泥砂石做原料了,做成混凝土板。炕壁纯用砖砌,格挡也用混凝土板了。结实归结实,但没有土炕坯睡着舒适。
炕坯一块块拼成平台,用泥巴糊严缝隙,炕边镶砖,条件好的人家镶涂了漆的木板。炕盘好后,开始点火燎炕出水,得烧两三天,一是烤干粘接的泥巴,去潮气;二来查找漏烟处;三呢试试炕上热度是否均匀。接下来,用报纸或买来的墙纸糊墙面,炕周墙面是坐炕时要靠的,所以糊纸得和炕一样高。
盘一块土炕需两天。炕做好了,先清理干净炕面,铺上细篾竹席,有条件的在席底铺上油布。席上开始铺网套棉褥,再铺手工织好的粗布单子。粗布单子的格纹颜色各不相同,女主人的审美观就在这里呈现了。当然,夏季的时候,其它的垫物都去掉,只留了凉席。
烧炕是冬季黄昏开始的。下霜以后,冷的招不住了,烧炕就成了家家必做的家务活了。家有老人的,会早点烧炕,也叫点炕。烧炕用的是大门外栽成一堆的玉扪杆,城里人叫苞谷杆。我们礼泉人的叫法语调是去声,一般说:“拤一抱子玉扪杆”。
干透的苞谷杆分别塞进两个炕洞,塞量是有讲究的,实践中得出的经验。塞多了,炕烧得烙屁股,有时还会把席子烤出洞来。塞的不匀,炕面上凉的凉,热得热。引火用软麦秸、苞谷叶或者废纸。起初炕底门上方的台子上都会放火柴的,有了打火机的时候,几乎就不烧炕了。
苞谷杆燃烧起来了,为了让火旺一些,要用蒲扇扇风。旁边一定备把捅火棍。标准的捅火棍是一根锨把粗的木棍,长两米左右,端头横嵌同样粗的长十五公分的短棍,像个“T”字。捅火棍的作用是将柴火拨匀,使其燃烧充分。
柴火烧成热灰烬了。下来的工作至关重要,叫煨炕。在炕灰上撒一层熠(yi)子。什么是熠子?就是碾成碎片粉末的小麦壳。煨炕的熠子要撒得均匀,柴火的热量慢慢蒸腾,热量能持续到天亮。熠子最终也是燃成了草灰。熠子撒完后,要塞好两个炕底门来保温。
会烧炕的,不会弄得自己灰头土脸,柴火也用得少。有时候,想看看这家人是否细法,看看炕底门外收拾的干净程度就知道了。
第二天烧炕前,先得掏炕底灰,用捅火棍搂灰到炕洞口,再用窄铁锨铲到粪笼里,送到田间地头做肥料。
现在会烧炕的人不多了,取暖采用更便利的电褥子、钢炭炉、空调等。世事变迁,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或者消失了。但睡过土炕的人,会永远怀念炕的味道,永远迷恋睡炕时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