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不越界呢?当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就会对他人产生一份信任,不剥夺他人成长的机会,不妨碍他人发展面对问题的能力,正如张德芬所说,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受苦是心灵成长的资粮。
意识到这是他人的事,我们便清晰了自己的位置,做一个陪伴者和倾听者是当下最好的给予。
去倾听和陪伴,而非直接把对方的问题解决,抢走他人的问题,剥夺他人去经历的权利。被允许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很多孩子的渴望。
一个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经历和体验,获取自身的经验,化为自己的生命财富;又或者经由他人的分享,对自己有所触动和启发,从而调整自己。
如何不被越界呢?尊重而不放纵,邀请而不要求。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当然也包括对自己的尊重,而当我们真的意识到自己的独立性时,也意味着我们要自我负责,收回对他人的期待,不把自己的力量交托出去。
所以,当他人侵犯了你的界限时,该为你的困扰、需求甚至情绪负责任的人是你自己,你是那个要主动沟通的人。去坦陈对方的行为带给你的困扰是什么,坦陈你的感受,这才是一个灵魂成熟的人该有的方式。
并非所有困扰都能通过表达来解决。如果事情同时困扰到双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邀请对方,在基于彼此尊重的基础上,一起面对和解决。有时候除了表达以外,我们能做的最好的就是进行自我调整。说到底,外在世界只是我们内在世界的一面镜子,外在并没有别人,有的只是自己。
期待就是欺骗,期待就是越界,期待过度就是操控。在关系里,我们难免会期待,希望孩子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期待,但如果我们足够清醒,就不会冠冕堂皇地用自己的期待去操控关系中的人。我有我的期待,若你能满足我,那很好,若你无法满足我,也不是你的错,我的期待只与我自己有关。
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
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停止期待,其实就是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时,就不会在关系中投射你的期待了。若不再期待,你就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