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界限
界限,即存在,即人,他代表一个人的疆界所在。
有多少人,界限被侵犯时,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到最后甚至自我“放气”。没有了疆界,也就没有了自己。
有多少人,界限被侵犯时,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到最后甚至自我“放气”。没有了疆界,也就没有了自己。我们谈及界限时,会有很多害怕,比如害怕界限会造成关系的破坏,因而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结果却是由于我们的不真实,关系越来越疏离。实际上,彼此保有界限的关系,才能更长久。
1 中国式界限
很多人的越界还在无意识中进行,这些行为往往被冠以正义或“为你好”的帽子。
给别人夹菜:即使别人一再拒绝
尊老:不问老人意愿的帮助
爱幼:以爱幼的名义越界,真的太常见了。孩子说吃饱了,那怎么可以,你还没吃够呢。孩子说我不冷,那怎么可能,你一定冷的。孩子在一遍遍试着自己穿鞋子,你二话不说,拿起鞋子就套上孩子的脚。
遇见可爱的孩子,不管孩子是否同意,就捏一下粉嫩粉嫩的小脸。更有甚者,不管孩子是否愿意,一把抱过来或一口亲下去。
拉帮结派:这种无界限表达方式,其实很普遍。很多人在发表看法,或提需求时,会说“我们大家觉得”“我们所有人都这么看”。似乎不拉上大家,不足以有理有据;似乎不站进队伍,不足以抗衡心头的无力感。
其实很多时候,“们”并不存在,只有“我”而已。
催婚:父母好像永远都比你知道你该什么时候结婚,该跟谁结婚,甚至比你更知道你该什么时候生孩子,生男孩还是生女孩。
劝说:很多人不明就里,甚至不想明就里,只想把自己,想法强加于人。
隐性的越界:把反越界演变成越界
一位妻子分享文章给她先生,并不越界,可当她想通过朗读来确保先生仔细阅读时,其实就是在实施隐性操控,实质就是越界。
而她的先生,界限被侵犯时,无力为自己守护,于是采用攻击的方式,指责对方。这就是典型的反越界不成,反而演变成了越界。显然,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我的界限、你的界限,纵横交错,混杂一处,加上投射其中的情绪,更是一团乱麻。
2 如何做到不越界
在他人遭遇困扰时,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如果我们尊重个体的独立性,就会对他人产生一份信任,不剥夺他人的成长机会,不妨碍他人发展面对问题的能力。
意识到这是他人的事,我们便清晰了自己的位置,做一个陪伴者和倾听者就是当下最好的给予。
1)去倾听和陪伴,而非直接去把对方的问题解决,抢走他人的问题,剥夺他人去经历的权利。被允许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其实是很多孩子的渴望。大家应该都体会过父母直接把孩子的困难解决之后,孩子的沮丧感。
2)我们还可以分享我们的经验,但不是站在一个“我懂,你不懂”的角度去指导或说教,又或美其名曰提供帮助。
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和体会,获取自身的经验,化为自己的生命财富;又或者是经由他人的分享,对自己有所触动和启发,从而调整自己。
3 少些期待,多点界限
期待必然伴随失落。
期待就是欺骗,期待就是越界,期待过度就是操控。在关系里,我们难免会期待,希望孩子身心健康也是一种期待,但如果我们足够清醒,就不会冠冕堂皇地用自己的期待去操控关系中的人。我有我的期待,若你能满足我,那很好,若你无法满足我,也不是你的错,我的期待只与我自己有关。
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停止期待,其实就是开始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生命的主人时,就不会在关系中投射你的期待了。
若不再期待,你就自由了。你想要这样的自由吗?
4 请教会我们的孩子生活而不是生存。
我们或许经历过生存,但今天的孩子,他们值得好好地生活。
《易经》有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在我看来,生活为道,生存为器。
但愿有更多的父母能从过去的经验中醒来,能意识到时代已不同,生存不再是问题,允许孩子活成他们自己。他们或许会跌倒或许会走错路,但我们会给予他们陪伴。
Twins妈的理解是,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放下父母的焦虑让孩子去探索自己未来的路,我们总是担心没有我们的管教孩子会走上歪路,但我相信父母在做孩子在看,你做成什么样自会影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