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马云名言之一,而当我们审视自我,对此又是如此认同,那,为什么我们做出改变是如此的困难呢?
当我们尝试做些改变,特别是相对较大的一些改变(养成一个好习惯、培养一个好技能等),我们既面临着走出当前舒适区的“种种不习惯”,又对改变后的那个理想的自己有着“美好的憧憬”;一旦我们在尝试改变的初期遇到了困难,就会不自觉将当下笨拙的自己与想象中的自己做出比较,迅速削弱自己内心中那份必达目标的信心,在经历了一次、两次、三次挫败后,我们就会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于是,如此顺理成章的半途而废,居然成了大多数人的选择;
但,总有少数人做出了改变,他们突破了自己的瓶颈,培养了更好的习惯,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我们又能从中学到什么呢?
1 目标是否真的清晰?
当我们去学习一项新技能,通常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比如学英语,假如我们的目标是和老外无障碍交流,我们就会在大脑中想象自己有一天流畅交流的那种情形,但,这仅仅是自己的美好的想象,因为交流本身并不是英文的好坏,如果要和老外流畅交流,我们更需要的是素材、学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试想,一个英文流利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可以和大学教授针对学术问题侃侃而谈么?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憧憬完美自己的时候,就会忽略更加本质的关键因素;
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清晰且明确的目标,不能模棱两可--例如,我们的目标是和来中国旅游的老外无障碍交流,那么我们的词汇就要更偏重介绍风景,而语言风格也要更加生活化,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和国外的有人进行生意上的交流,那么我们就更需要在商务英语上下功夫;
2 脆弱的完美主义vs勇敢的现实主义
当我们厘清目标,准备开始起步的第一件事,便是--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可以一下子做到!
还是学英语的例子,很多完美主义者,会幻想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可以和老外进行流畅的交流,如果他们学习了的一段时间后,英语说的磕磕巴巴,就会很懊恼,贬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看不到自己已经产生的实实在在的进步,全盘否定自己只会让自己更加没有获得感---没有人一个人可以做到,长期坚持枯燥且没有正反馈的事;
所以,我们需要要做一个勇敢的现实主义者,承认并接受自己的现状,同时也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自己奖励,这样,我们的大脑才能释放更多的多巴胺,来支持我们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