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两年的这个学期结束了,在八年级我们学习了中国,不过我们是把中国切分成不同的地区,分别进行学习的。地理节课,我们也应该把这些地区总体的看一下。不管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我们都要遵从从地之理到人之文的探索顺序。
首先是中国的地之理。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东亚大国,跨度非常的大,从北边的寒温带一直到南方的热带,有邻近海边的,也有深入陆地的。中国的地形非常复杂,但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三大阶梯。在气候方面,中国可以分为东方的季风气候和西方的非季风气候。季风性气候地区雨热同期可以种植农业,而非季风气候地区深入内陆,降水量少,只能进行游牧。这也就有了东耕西牧。
如果把中国分分区的话,可以按黑河—腾冲线分为东西两部分。我们先来看中国东部。
中国东部可以被:秦岭—淮河,或者800mm降水量线,或者1月0°C等温线分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北方可以分为较为湿冷的东北地区,和不算湿也不算热的黄河流域。而南方可以被分为较为湿热的长江流域,和对比长江流域来说,更加湿热的岭南地区。
这是中国的地之理,接下来我们进入中国人之文的发展。
中华文明最早的诞生地,是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中原地区有着从黄土高原冲击下的土壤,长江作为母亲河以及温带季风性气候,这三点都是深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形成文明中心后,中原地区逐渐向山东地区,河北地区进行扩展。山东地区海陆兼备,靠海的地方发展商业而,山东丘陵脚下的地方可以发展农业。就因为在春秋战国时远离战乱,加上相对开放自由,山东地区在早期成为了文明高地,成为了孔孟之乡。而河北地区是农耕和游牧的过渡地,所以中原会特别重视这里的军事防范。
而东北地区的草原游牧民族,因为生活环境不好,并且以游牧为主,所以经常以武力南下侵扰中原。在威胁黄河流域的的同时,也让中原地区的经济中心南移。
接下来我们进入南方长江流域的开发。
长江流域可以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地区。上游地区主要是四川盆地,因为其独特的盆地地形,四川地区内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加上它易守难攻,可以躲避大部分的战乱,逐渐成为了天府之国。长江中游是两湖地区,它是南北东西的重要通道,河流湖泊众多。但也因它湖泊众多而难以开发,因为四通八达而成为了多战之地。下游地区是长三角,长三角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并且有着长江天险,能够在海上联通。
之后我们经过了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分为云贵、西藏和东北地区。
云贵地区虽然有着高山,黄河交通难以到达。但是云贵地区因为板块的挤压,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也有很多可以开采的地下暗河。西藏地区非常高,交通难以到达,从经济角度并没有很大的突出。但是对于中国和印度板块交界的国防这种很重要的作用。东北地区虽然有地处偏远,气候和地形都不是很适宜,但是随着它资源自然的被开发,有着羊煤土气的东北也开始发展。
这就是中国。每一个地区,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地区,也都在根据自己不同的地理环境,努力的发展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它的领土和这片领土上的人。不过,不管什么样的地区,什么样的国家,都会根据现实的条件,不断发展,走向给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