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倡导“人人如龙”的镭师兄,今天我们聊一下“孩子的核心素质”这个话题。
前天几天发了个内容,里面提到了曾国藩的两大法宝:坚韧、反思。
有朋友私信我,说:“这两个素质应该从孩子抓起。”我深以为然。
先看看曾国藩的成长过程
曾国藩14岁就参加科举考试,考了七次才考上秀才,但是后面的举人和进士考试,则快速通过。仔细分析他的考秀才过程,可以发现他素质模型中的最重要的两个能力:坚韧和反思。
1、坚韧:这个素质使得他百折不挠,在后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表现出屡败屡战的持久韧性。
用现在的词来说,就是“死磕”,撞了南墙之后继续撞击,直到南墙倒下。
他说“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体现了他“坚韧、死磕”的性格。
2、反思:他不是不懂变通的迂夫子,而是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症结所在。
他反复分析科举考试的考试特点,发现自己的老师(他老爸)教学方法有问题(只会死记硬背),所以他转到岳麓书院学习,掌握了正确的应对模板,使得他接下来快速通过了举人和进士的考试。
后来他在镇压太平天国多次失败后,总结出“结硬寨打呆仗”的策略,将太平天国运动战的优势彻底耗尽。
用现代的词来说,他经常“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发现自身的问题和现实问题背后的核心症结,并以“中和”为原则进行处理。
曾国藩前期在官场混得极差,他和同事的关系非常僵硬,处处不受人待见,他在丁忧期间进行了深入地反思,终于找到原因:
“我一直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同样严格,这谁受得了啊?”
“我27岁中进士,得意洋洋,说话不过脑子,总是得罪人,没有人愿意受虐,和我做朋友。”
“我总是喜欢辩驳别人,以辩驳别人为乐,完全不给别人面子。”
“我打了胜仗,很少保举别人,这样谁肯跟着我卖命呢?”
经过反思,他决定将“从自己的立场看问题”转变为“从‘大家’的角度看问题,让自己和大家共赢”。
他这次反思后复出,再次回到官场,大家发现以前那个苛刻、急躁、挑剔的曾国藩不见了,现在的他变得谦虚、真诚、宽恕,拥有了圣人般的视角和品格。
坚韧的性格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素质,没有之一
所有成大事的人,都具备这样的性格,无论是乔布斯、雷军还是任正非,他们都经历过多次的人生逆境,并最终成功翻盘。
任正非在内部一直在要求干部必须具备“微光”精神,即在一片黑暗中,干部要成为队伍的微光,照亮前进的路,带领队伍走向成功。
这就是坚韧,无论处于何种危险和困难的境地,总是要有一个人能够坚持前进,坚信胜利就在不远之处。
华为三十多年对着“通信”这堵墙持续冲锋,破开喇叭口、横向撕开、扩大战果,也是“坚韧”加持的结果。这个冲锋过程中,不漂移、不气馁、不赚快钱、舍得研发投入,才有今天的成绩。
西南联大的校训是“刚毅坚卓”,着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精神,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例如杨振宁、邓稼先、叶笃正、刘东生、陈省身、钱钟书等。
为什么要从孩提时代就培养他们的坚韧性格?
在儿童时期和青少年时期,孩子的性格快速生长、建立、成型,这个时期是最好的“塑造”期,如果再晚一些,等他们性格基本成型了,如果再想进行调整,就是“锻造”期了,难度会指数级地提升。
美国互联网的巨头基本都是牛校的牛娃创建的,在很多记者采访的信息中,这些互联网巨头的创始人在小时候都是“妈宝男”,经常将“妈妈说”挂在嘴边。
这些创始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听话而倔强,一旦认准一个方向就会死磕。他们的父母往往采用不干涉的策略,支持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实践自己的想法。
这个特点在中国很少存在,因为孩子一旦开始顶嘴了,有自己的观点了,很多父母就会打压,通过“棒下出孝子”的策略来应对。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弱很多,更别说开创一个时代或者潮流了。
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反思”能力?
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只有具备健全人格的人才能长久地安身立命。
而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培训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即使如此,很多孩子的成绩依然上去不,问题出在哪里呢?
缺乏有效的“反思”和总结能力,这就是问题所在。
1、不会反思,就不会总结每天学到的知识,也不会将这些知识融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2、不会反思,就会在遇到挫折时,总是会在别人身上找原因,逐渐变得偏激。
3、不会反思,就会在遇到问题时,习惯于钻牛角尖,不清楚“道路千万条,条条通罗马”的道理。
我见过很多孩子上了初一后,有时学习到夜里十一点,学习效率很低,盯着一道数学题半个小时,依然做不出来,自己急得流眼泪,也不愿意和父母讨论。
因为反思能力较弱,所以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脑袋中只有一根筋:“我必须要做出来,做不出来就是失败”。
其实,盯着锁孔是无法找到钥匙的,只有转移视线,才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如何才能培养“坚韧”、“反思”的素质?
从“坚韧”、“反思”的字面上看,好像应该让孩子去做艰苦的训练、进行各种思维方法的打磨等。
不是这样的,这些具体的动作只是第二步的具体操作,而更重要的第一步则是提升孩子的认知,让孩子具备独立思考、敢想敢做的能力,这是走向坚韧和反思的前提。
很多孩子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这些想法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可,他们会非常开心,觉得自己很酷,他们将会独立思考、打破常规,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具备坚韧、反思的素质。
为此,作为父母,我们只要做三件事:倾听、认可、参与讨论。
1、倾听:这是培养这两个素质的关键点。
当孩子有独立观点的时候,父母在惊喜之余,更希望给他们灌输更“正确”的原则和理念,所以往往孩子还没说完,我们就抓住孩子话语中的某个关键词进行“纠正”,争执就此开始,声音越来越大,情绪逐渐失控。
例如:
某天吃完饭的时候,孩子说:“爸爸,我们的数学老师是个笨蛋….”
你一定就急了,这么大的小毛孩,就说老师是个笨蛋,这样下去怎么了得,你赶紧纠正他:“不允许这样说老师,再说了,你们老师是研究生毕业,哪点不如你了,你凭什么说老师是笨蛋,巴拉巴拉。”
你启动了半个小时的说教,根本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孩子含着眼泪吃完了饭。
事后你才了解到,是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说他自己小时候就是个小笨蛋,但是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考上大学的,他鼓励大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好嘛,本来孩子是希望进行一次讨论学习方法的交流,被你硬生生“纠正”了。
没有倾听,就没有交流,让孩子清晰、完整地说完他的想法,先不要急不可耐地打断他。
2、认可:尊重是唯一的助燃剂
无论孩子有多么荒诞的思考和观点,都是他们灵性的闪光和思考的结果。
(1)如果观点正确,就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认可。
(2)如果观点不正确,那么就对他们的思考过程进行认可。
(3)如果观点不准确,思考的过程也不对,那么就对他们活跃的思考态度进行认可。
在交流过程中,总会发现值得认可的地方的。
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我们的一举一动尤其被孩子关注,如果我们认同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尊重他们的思考价值,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甚至会影响一生。
很多家长遵循的策略是“刀子嘴、豆腐心”,认为多给孩子一些挫折和打击,就可以培养他们在逆境中的情商,这是绝对错误的认知。
如果你在单位天天被领导骂,你会从中培养出“逆境中的情商”吗?如果做不到,就停止自己的“刀子嘴”,对孩子的多认可,而不是“多打击”。
3、参与讨论
引导孩子坚定自己的信念,并通过不断总结来找到更好的方法、技巧、模板等,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日常交流的方向。
很多优秀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计划性强。他们会在计划中将目标、任务、时间、输出标准、风险都列出来,有效提升了执行力。
有一次去朋友家,他家上初二的孩子正在做一周回顾,对照一周计划逐项进行反思,找到做得好的与不足的,然后开始制定下一周的计划,这个严谨的态度和执行力让我都汗颜。
这个孩子每次做完计划,就给父母分任务,妈妈要购买什么材料和用具,爸爸协助找部分资料和真题,并要求家长周六下午与某培训老师交流,确定阶段重点,整个计划将一家人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这个过程中,他父母与他讨论整个计划,尤其是要求加上锻炼和阅读哲学作品的要求,从身体到思想上都更加强壮。
看着这一家子的交流过程,我当时就明白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这么优秀了。
家长的引导会让孩子走在正确的路上,不跑偏、不迷路。
总结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格和习惯逐渐成型,这个过程中,两个素质居于核心地位:坚韧、反思。
但是如何培养这两个素质呢?第一步是提升孩子的认知水平,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1、倾听:耐心听完孩子的话,准确了解他的观点和想法。
2、认可:对孩子的观点、思考过程、思考习惯、积极态度等进行及时的认可和尊重,形成正向循环,避免所谓的“刀子嘴、豆腐心”。
3、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孩子坚定信念、迭代式反思,形成更健全的人格。
只要具备了坚韧的性格、反思的习惯,那么孩子会大概率走上人生快车道,父母也更省心。
(“人人如龙”,我是聚焦个人优势的镭师兄,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