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孩子》Day3-4

金句:

1. 青少年需要一个可以与之对抗的强大父母。他们在与父母的规则和违反规则的后果的冲突中,学习如何做出好的决定和如何管理冲动。

2. 真正充满爱意和关怀的家长,需要肩负起教导孩子的责任,不能传递出“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不重要,犯错也没有教训可吸取”的讯息。

3. 父母在子女面前需成为权威代表,通过规矩、后果和说“不”,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理解人际关系及彼此感受。

4. 与孩子建立良好情感共鸣需做到:知晓孩子感受,与之交谈,设定规矩,并教会孩子遵守规则。

5.当父母无力改变孩子生活中的坏事时,他们往往最小化那些负面事物的影响。这些父母不仅在潜意识中淡化孩子的痛苦,也会在无意中苛求孩子表现出他并不真正具备的成熟。他们经常需要也期望他们的健康的孩子富有同情心、无私,并像他们一样耐心。

6. 难怪被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总感觉在自我感知中有一个情感空洞,他们缺乏对自己的爱,也缺少在情感上与他人共鸣的能力。

7. 情感忽视的一个不幸的特点是,它会自我传播。被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一个对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情感盲点。当他们成为父母,他们不明白孩子的情绪,他们抚养的孩子都会有相同的盲点,继而重蹈覆辙。

造成情感忽视的12种类型父母:

四、离异/丧偶型

家庭出现此类变故时,若家长装作若无其事、闭口不谈,试图减轻对孩子的伤害,实则生活已发生巨大变化。忽视孩子可能导致他们产生震惊、悲伤、愤怒、痛苦、恐惧、内疚等情绪。

五、成瘾型:

功能正常但有成瘾问题的父母对孩子的伤害在于:他们常表现出双重人格,孩子难以预测面对的是哪一种。孩子撞见父母成瘾状态时,父母会忘记自己的身份。孩子的家庭生活回忆喜忧参半,整个童年充满不可预测的教养,成年后易持续焦虑、担忧和缺乏安全感。

有成瘾问题的父母,会让孩子极度缺乏可预测性,容易形成高度焦虑。即使父母大部分时间表现良好,偶尔的可怕状态也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全,成年后仍会持续焦虑,总在等待坏事发生。

有成瘾问题的父母还存在情感忽视模式:倾向于对自己成瘾时对孩子的忽视进行过度补偿,补偿形式具有控制和侵入特征。

六、抑郁型:

抑郁型父母养育孩子缺乏能量和热情,常表现得如同不存在,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很少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这会导致孩子不知如何自我抚慰,青春期时可能转向药物或酒精。与抑郁型父母相处,孩子会认为必须成为完美的人,以免让父母感觉更糟。这会定型孩子的个性,使其不敢冒险、犯错,无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学不到自身价值,成年后有较高抑郁风险。

七、工作狂型:

工作狂通常是动机强、成功的人,易受他人崇敬追捧,但他们对孩子需求和感受投入的精力不足。孩子几乎得不到同情,会认为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不重要,易成长为自我价值感低、自尊低下的人,还会因不知自身状态成因自责、愤怒、埋怨,最终可能发展为抑郁。

八、照顾伤病家属型:

家中有严重疾病患者(无论父母或兄弟姐妹)时,健康孩子得到的照顾通常会减少,父母还会有意无意指望他们无私帮助。父母虽意识到在病号家庭成员上投入时间多会担心,但内心仍认为健康孩子生活不错。然而,孩子会因此负面看待自己,因为父母会淡化他们的痛苦并苛求其表现出超出实际的成熟、同情和耐心。长期如此,孩子可能在青春期崩溃。

九、成就/完美导向型:

这类父母与自恋型父母行为相似,渴望光环效应,且往往难以满足。

识别成就/完美导向(AP)型父母是否存在情感忽视的关键在于“支持”:健康的AP父母支持孩子追求自己想实现的事业;不健康的AP父母则向孩子施压,强迫他们达成自己的期望。

AP型父母虽想给孩子最好的,但面对问题时的反馈常从自身需求出发,而非孩子需求,这会剥夺孩子了解自己天性和感受、学习与权威角色相处的机会,使孩子压抑自身需求和情感。这种教养方式在儿童时期或许可行,但孩子进入青春期和成年后,会缺乏自我认识、情感意识和自我关爱。

十、反社会型:

识别反社会者的唯一可靠方法:当一个人故意伤害他人,却表现得若无其事,好像自己没做错任何事,仿佛对方不应感到受伤。他们不采用惩罚手段,而是通过内疚或幕后操纵等方式控制子女。

反社会者的主要特点:没有内疚感,几乎能肆意妄为而无内心煎熬,缺乏同情心,无法与他人感同身受,他人感受对其无意义。

特征: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控制孩子、恶意攻击后装作若无其事,甚至将自己伪装成受害者并责怪他人。作为反社会型父母的孩子会很痛苦,常绝望地试图理解父母行为、为其开脱,因从小如此成长,难以看清真相,只能自责。如需更多了解反社会型人格问题,可阅读《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

十一、孩子即父母型:

这类父母允许、鼓励或强迫孩子表现得像成年家长,而非孩子。因单亲、家中有病人、父母成瘾/抑郁、经济状况差、父母长时间工作等原因,父母无法履行职责,让子女替代自己成为照料者。孩子履行成年人义务时获得与父母相当的权威和力量,模糊了亲子界限,导致孩子本质上失去童年,青春期叛逆风险更高,成年后易出现责任心过度、不了解自身感受、不清楚自身需求和关注点等情感空缺、缺乏情感连接的症状。

十二、都是为你好型:

这类父母可能是构成情感忽视父母的最大群体。爱孩子与和孩子产生情感共鸣完全不同,想要与孩子情感共鸣,父母自身需认识和理解大部分情绪,细心观察,才能了解孩子成长中的能力边界。真正了解孩子需要父母有意愿且有能力投入精力,而非只关注生活表面,忽视行为、感觉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联系。用意良好的父母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未给孩子提供建立快乐、情感连接生活所需的养料,只是在重复自己童年的经历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