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威廉.H.怀特著《最后的景观》;
译者:王华玲;
译林出版社;
2020年12月第一版;
定价:79.00元;
怀特撰写的《最后的景观》,相当于卡森《寂静的春天》。对于城市疯狂地扩张中而放弃了城区充塞着未经开发的土地,那些荒废的铁轨和拥挤的住宅区域,使得城市体验无法从横向扩展中得到喘息。提出了城市肆意蔓延的时代已经结束,而是向核心区域的高密和抑制外向型扩张,解决城市内部缺乏妥善安排的区块,他引入了开放空间与土地保护成为城市规划的基础理念,引领着我们在城市向郊区扩张中更好地利用宝贵的土地。
为了实现更高的密度,把更多的人安置在已开发的土地上,就会有更多的土地,不必开放,我们就会有更多的人口和更多开放空间。集中是城市的天性,是它存在的理由,城市不是需要更少的人,而是更多。如果这意味着人口密度更大,我们也无须对此感到内疚。实现更高密度的最终理由不是为了土地成本更高效,而是这样能让城市变得更好。
过度拥挤确实会造成不健康的环境,而高密度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令环境不健康。就在高度人口密度下,快速交通运输系统才能有经济意义,更紧凑的规划与安排更显得重要。并不是把所有人都安置在高楼里,布局整齐的低矮建筑能容纳很多人,而且通常相当舒适。开放空间被建筑物包围,而不是分布在街道两侧,且主要集中在室内,为人们留下活动空间。
集中才有效率,这就是城市的意义所在。人们都聚集在城市里,因为这是充分利用机会的最佳途径,越接近核心,可供选择机会就会越多,也更容易获得技能、专业化服务、商业以及就业机会。通过补贴新的高速公路和绕城公路,这便于人们在周边区域活动,但是充满活力的中心区域的重要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而分散其职能的决策也会失败。
我们应该收回废弃铁路、未使用的沟渠、以及公用事业用地上的高压线下面的荒地的通行权,利用各种荒地的潜力——如空地、公共工程项目剩下的土地、垃圾场、沙砾坑、以及卫生填埋场等。
《最后的景观》通篇都是充满了如此规划思想与具体措施。全书分为为导论、措施、规划、开发、景观行动、设计和密度六个方面,人口密度增加并不意味着让人们住进高楼大厦,而是更为节约地使用我们尚未使用和使用不当的土地,因而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因此,如何改造大部分被空置和几乎没有被利用的土地:枯竭的砾石场、废弃的滨水区成就的货运场,很多空地以及高压电线下面的垃圾区,我们必须更富创意与利用小型空间和被忽视的零碎空间,必须重新发现遍布都市区的公用事业用地。
怀特认为:与其随意对一个区域经设计,不如找到大自然已经设定好的规划。“地貌决定论”意思是自然是第一位的。如高地海绵的森林有助于减缓洪水,地下岩层为人类存储饮用水,优质土壤为人类产出食物,沼泽地为鱼类和野生动物提供繁殖场所等等,体现自然元素的设计应该是任何规划的核心。生态进路是规划的未来,通过技术捷径发展想象力来加速这一天的到来。
人们通常以为只有两种选择,城市生活或乡村生活。其实不然,新城镇的出现提供了第三种选择,而且第三种可选方案完美地综合了城镇生活的活力和热情,以及乡村生活的美丽和安逸。最好的居住地应当兼具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熙熙攘攘但没有噪音,集中却不混乱,人们不需要往来出行,令人兴奋且没有危险。把城市的优点剥离出来,融入郊区的开发建设中。城市中心需要依托腹地,但绝不能建在腹地,只能建在中心位置,这是实现新城镇自给自足理论遇到的根本矛盾。
景观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积累建立起来的,通常分布在道路的周围。赋予景观与生命力的要素——农舍、粮仓、畜棚、绿树成荫的小巷、村庄、十字路口的教堂——要么在路边,要么紧邻道路。从乡村的路边开始,接下来是农场景观,然后从郊区过渡到城市。我们应该强调它的连续性,因为基本不可能在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之间画一条线将两者加以区分。
《最后的景观》首次出版于1968年,之后绝版多年。他是30年前美国城市蔓延的答案和希望,如今城市蔓延愈演愈烈,他仍然成为当下最好的书籍。阅读《最后的景观》时,我们需要怀着整整一代人所获得的洞察和理解。1999年,怀特与世长辞,享年81岁。
厦门
202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