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共读第十六本我读的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是张德芬老师翻译的版本。书的副标题是“通往灵魂的桥梁”,这个标题也促使我急急地翻开书页,一探究竟。
克里斯多福把亲密关系分为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每读一个章节,看到作者分享的例子,我都能把自己代入进去,找到自己的影子。
1
回想初识老公时,我被他的英俊帅气、温柔体贴、单纯善良的特质深深吸引,与他在一起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第一次牵我手时他手掌的温度带给我触电的感觉我现在都记忆犹新。那应该就是我们的“绚丽期”吧,满眼都是他的优点,满心都是欢喜的期待。
那时我们都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约会时的花销都是精打细算,可那丝毫没有掩盖住我们在一起的幸福感。
2
结婚有孩子后,渐渐地我看到的全是他的缺点。衣服鞋子乱扔啦、老爱朋友聚会不顾家啦、不会做家务啦、不会做婆媳关系的润滑剂啦、不会体贴关心我啦……那一阵孩子还是哇哇哭叫的奶娃,家里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不顺,自己的工作也不如意,我整个情绪都是崩溃的。
我以为他理所当然是应该体贴温柔的,是应该担当男人在家庭的义务和责任的,我期待一切都是他主动做到和担当。可事实并不如此,很多时候他并不了解我的想法,并对我莫名其妙的生气感到不可理喻。
我眼里的老公再不完美,我常常批评数落他,结果是他外出朋友聚会的时日更多,我心里一度失望到极致,后悔当初怎么会选择他呢,最痛苦的时候也动起了分开的念头……这就是“幻灭期”吧,真的是非常痛苦的阶段,我们都无法正常交流。
3
幸好那个阶段我们都熬过来了。为了学习育儿知识更好的养育孩子,我开始习看各种育儿书籍。但在学习育儿时,发现很多作者都主张亲密关系是应该大于亲子关系的,这让我有些疑惑,并促使我开始反省我的亲密关系。就如克里斯多福所说,期待是愤怒的源泉。因为最初的绚丽期,他在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我对他期待非常多,但他却往往和我期待的极大不同,这让我愤怒极了。
我曾一度以为自己做得很好,既工作挣钱养家,还做家务养育孩子,甚至都牺牲了自己的的社交和朋友圈,全身心为家。后来,我才明白那都是我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牺牲者”角色。因为这些牺牲而去标榜自己的付出和崇高,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理所当然的去批判老公。我的注意点经常都是在比较我为家做了好多好多事,而老公又什么什么事都没做。我心力交瘁,而老公也并不买账我的指责和批判,如此循环往复……
我厌倦了全是烟火味的家庭生活,我开始反省到底是什么导致我们亲密关系的状态。这是“反省期”,虽不好过,但已看到曙光。
4
当我想明白一些问题,并得到启示“改变自己远比改变他人容易”时,我试着去改变自己。
首先我改变的是自己的想法和心态,我和老公虽然走在一起,组成一个家庭,但我们各自是独立的,我们有自己独特的需求,没有谁是理所当然该做什么什么的,我应该尊重他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奇怪的是当我是这样的心态时,面对他乱扔的衣服我没了抱怨,当他外出朋友聚会晚归的时候我没了愤怒,甚至会为他兑蜂蜜水解酒。当他第一次酒后喝上我兑的蜂蜜水时我感到他的诧异和感动,其实我当时并没有那样的期待。微妙的是那以后老公外出聚会的时间越来越少,虽然我没有再对他要求和抱怨。
我开始在特别的日子为他挑选小礼物,对他说“我爱你”,而以前我是没有这种习惯的。我做这些是想营造一种良好的爱的氛围,我得承认起初我是刻意而为之的,甚至也觉别扭。不过当我这么做时我感受到他的愉悦,我们相互间的对话越来越温柔和气,我们不再因为生活一些小细节的习惯不同而吵闹或冷战。更让我惊喜的是我也会在特别的日子收到他的礼物,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日子一起陪伴孩子。我们还会时不时交流工作、生活的难题或感悟,就像挚友。现在,爱在我们之间自然的流淌,不再是刻意的啦。
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关于“爱”的,如果我为你做某事时,不是因为你的感激或反馈而幸福,而是因为我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已觉得是一种收获和幸福,那么这就是爱。
以上是我的亲密关系四阶段的历程,你是处于哪个阶段呢?如果你正处于幻灭期,那我希望你不要轻易下决定结束关系,想想后面的反省期和启示期,也许你也会和我一样最终感受到幸福的亲密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