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爸爸妈妈们玩手机玩的比自己还顺溜。
妈妈一个又一个抖音特效制作,和一首又一首的全民K歌的发布。爸爸用手机听书,听新闻,拍照和种树。
在新的这一学期里,弟弟因上学期成绩优异,获得了叔叔奖励的手机一部,拥有最新款手机的他,周末在我这住的时候,第一件事儿,就是找手机,然后戴上耳机,沉浸在属于他的小世界里。
自己呢总喜欢时不时的看一眼手机,频率不定,即使没事,也会看上一眼。
前几日朋友来,发现她也一样,甚至比我更严重,每隔几分钟她都要看一看手机。
这可真奇怪。
我们在期待着什么呢?又怕错过什么呢?
智能手机和普通的手机最大的区别大概就在于即时通讯信息了吧。微信的即时通讯,让自己好像无时无刻都有可能“被通讯”,一种随时被需要的感觉,同时,若手机上并无未阅消息,或许还会有一丁点儿失落,就可能点开其他让自己开心的信息浏览一圈……抬头发现……时间已过去了不老少。当然,最恐怖的不在于无未阅消息,而是自己发出的信息,并未得到及时回复。
如果说逻辑,能把我们从A带向B,那么想象力就能把我们带往任何地方。内心的小剧场开始轮番上演,他为什么不回复?是不是我发的消息出了什么问题?我这个方案出了问题?称呼错了吗?……嗯,无限想象,这里不再赘述。
这种感觉像什么呢?
就像在商场里玩的盲盒游戏,我们往往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但同时,就是这种未知,让我们被这个游戏所吸引。
自己在使用即时通讯发信息,在等待回复时,就像拆盲盒,他会回复什么呢?是赞许还是否定?当得到确切回复后,又是一轮新的博弈,周而复始。
甚至有很多新的微信礼仪,在知晓微信礼仪的人与使用微信随意的人之间的对话,就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
并不是谁都有空听语音,但总有人热爱发语音。
本来沟通的本质在于信息互换,而现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也粉墨登场了。或促进,或抑制信息的沟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