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刘联盟后,孙权选兵三万,与刘备合军约五万,溯江而上,与曹军对战于江面之上。
据《江表传》载,刘备知东吴不过出兵三万,恐不能破曹军,「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羽、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换言之,赤壁之战是以东吴为主,刘备不过助攻而已。
然则此战属水陆并战,如果东吴水军不敌,刘备的二千人马恐亦无足轻重。
所以《江表传》所载,并不符合客观事实。东晋孙盛即曰,‘刘备雄才,处必亡之地,告急於吴,而获奔助,无缘复顾望江渚而怀后计。《江表传》之言,当是吴人欲专美之辞。’
史文亦有佐证……
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至少在曹魏看来,赤壁之战的主要对手是刘备,而非周瑜。
首先,赤壁之战究竟因何而起?史实的真相或许会颠覆三观……
依据《吴主传》、《诸葛亮传》所述,孙刘联军的数量在4-5万。但曹军方面究竟有多少兵马,正史中并未给予准确数字。曹操自言「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但实则绝无可能。
周瑜在《江表传》中言,“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即曹军的北军不过15-16万,南军最多7-8万,故总兵力至多在24万左右。
又《刘表传》中多次提及刘表拥十万之众。后曹操南征时,被刘备分走两万,则余八万。
由此推之,周瑜之言尚符合客观事实。但南方以水战为主,不需要大量的北方士兵;且曹操的军队在进入南方后因水土不服而战力锐减,所以曹操攻占江陵后,理应是以荆州本土部队为主。
故赤壁之战,本质上是荆州水军与东吴水军之水战。
而荆南四郡,对曹操亦只是表面臣服,所以周瑜方才云,‘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换言之,曹军的水军与孙刘联军相差不大,双方兵力差距不会超过一倍,没有世人印象中的钩金舆羽、虫臂拒辙。
《贾诩传》载「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但应是曹操初入江陵之策。
曹操虽是水军不如江东,然水陆并进。以水军为辅、陆军为主之法,完全可以顺江东下。但后来却因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而导致时势偏转,曹操唯有以江陵为基,等待北方士卒水土不服之症缓解再行出兵。
反而此时是孙刘联军急于出兵,以防止曹操在江陵步步为营。
故赤壁之战,实则并非曹操主动挑衅,而是不得不出兵阻击孙刘联军,以阻止刘备通过洞庭湖。否则,刘备可轻易地由水路潜入荆南四郡。以刘备在荆州之人脉,会迅速于江陵后方形成威胁,与江东呈夹击之势。
而写于孙权之书信,亦只是震慑东吴,不过是缓兵之计。
至于双方选择在赤壁交战,实则是因为赤壁正位于南郡与江夏郡的交界之处。双方于赤壁附近应早留有伏兵,以相互防备、探查。
其次,历史上火烧赤壁是否真有其事,却是有些扑朔迷离……
《武帝纪》载,“曹军由于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并未提及火烧赤壁。而《先主传》中载,“刘备与曹公战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但这里的「焚其舟船」却是在攻破曹军之后。
其目的旨在销毁曹军的水上防御力量,并非实际意义的火烧赤壁。
至于《吴主传》却是言道,“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即放火烧船出自曹操之手,即以金蝉脱壳阻碍追击。
三方说法虽各不相同,却并无突兀,抑或相互矛盾之处。
而「火烧赤壁」一说主要出自《周瑜传》、《江表传》。
参《周瑜传》所载,曹军战舰首尾相连、黄盖献计火攻诈降……,《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情节皆出于此处。但推理之下,整个过程却多有蹊跷……
其载「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曹军在赤壁之战前已有疾病,符合逻辑。又袁宏《后汉纪》载:“十二月壬午,征前将军马腾为卫尉。是月,曹操与周瑜战于赤壁,操师大败。”故从曹操九月入荆州,至赤壁之战,期间已是两月有余。
而水土不服绝不会相隔两月突然爆发,应是逐步恶化。
故《武帝纪》所言,‘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即在孙刘合军之前,曹军与刘备应有过试探性交锋。后曹军出现疫病,方才转攻为守,形成对峙之局面。
待与孙刘盟军正式交战之时,曹军已是强弩之末,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
又《程普传》载,‘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
《甘宁传》载,‘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
《吕蒙传》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
《凌统传》亦载,‘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
又《荆州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
可见,江北即是乌林,南岸则是赤壁。
且随着考古挖掘,确实在蒲圻市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发现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以及赤壁山下土层中的沉船遗址等。换言之,曹操「引次江北」,选择隔岸对峙,未尝没有拖延之意。
又《周瑜传》载,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其一、曹军的舟舰是否「首尾相连」,并无其他文献予以佐证。
假设曹操的水军尚以荆州水军为主,将船首尾相连则毫无必要。但是如果有北方士卒参杂其中,首尾相连可减小船身晃动幅度,增加接舷战战力,亦无不可。
但历史上,绝对没有「庞统献连环之计」,庞统亦从未参与赤壁之战。
其二、黄盖诈降火攻之计,却是粗鄙不堪……
此时双方隔江对峙进退不得,孙刘期望趁曹操虚弱之机速战速决,而曹操则盼望北方士卒恢复健康而水陆并进。然则,却突然有东吴老将前来投奔,曹操会作何想法……
以此推之,曹操会将计就计,以拖延时间。
首先,《吴书》中载,“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床中……”吴军士卒并不认识黄盖。
但黄盖作为火烧赤壁的实操者,吴军即使不识其相貌,又岂会不识其衣着装扮。除非黄盖换了衣着,且做了保密处理。换言之,黄盖诈降之事极其隐秘。
其次,以曹操而言,将黄盖留在对岸,作为奇兵岂非更有意义?
然《周瑜传》载,‘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双方不过隔江千米而已,带走如此数量的「蒙冲斗舰」,又岂会使曹操不生疑心。
甚至曹军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换言之,黄盖投降之事,在曹营已是人尽皆知。
但曹营之内又岂会没有孙刘派遣的内应、间谍。可见,《周瑜传》所述存在逻辑矛盾。黄盖诈降火攻,经不起推敲。甚至《三国演义》亦无法解释,故添加「苦肉计」以掩之。
曹军于赤壁败退后,则由陆路过华容道,回返江陵……
据《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即待刘备赶到放火时,曹操已先行走脱,故未有「关羽义释曹操」。
曹操回返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致后方政权不稳,故留曹仁、徐晃留守江陵,文聘驻守江夏,乐进护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而自还邺城,随身谋主亦仅有贾诩、程昱。
正史中,未有关夏侯惇、夏侯渊、张辽、张郃、于禁、臧霸,以及荀攸随军南征之记载。
而东吴方面,太史慈已于建安十一年(206),即赤壁之战前两年病逝,并未参加赤壁之战。
至于「蒋干盗书」,以及曹操杀蔡瑁、张允,亦均不见于史。
蒋干此人「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其过江见周瑜于何时,《江表传》未作交代,反而是《资治通鉴》将此事编于建安十四年(209),即赤壁战之后,周瑜任南郡太守屯据江陵之时。
蒋干游说未成,亦向曹操称赞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非言辞所能离间,而劝曹操放弃招降之念,并非小说中的「小丑」形象。
而扬州刺史刘馥,则病死于曹操南征之前,并无曹操横槊赋诗、醉酒刺死刘馥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