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提出的读书理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
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从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这一段关于读书论述是在百度百科上查到的,结合自己的一些思考,我是比较认同的。
终归到底,我们读书还是要回归读书的本质,那就是你为什么要读书?
我想绝大多数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从书中学到一些人生哲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引我们的生活。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达到读书明智,提升自己的效果呢?
我想,首先要做的就是选择一本好书。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说的就是,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如果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得累死啊。
所以,选择一本好书至关重要。
曾经,听一位领导讲述这么一个故事。说是有一个年轻人,特别喜欢读书,什么书都读,什么卷都开。结果,由于开卷太多,有些神经错乱,给人的感觉就是走火入魔。因为,对于书中的内容他理解不了,吃不透,那些概念就这样储存在脑子里,甩不开,丢不掉,结果越存越多,终因脑内存不够而出现系统崩溃的情况。
所以说,读书不是读的越多越好,适合自己的当前阅历,能够指引自己当前人生的才是最好的。
这种不加消化,只知道埋头苦读的境界,我想就是第一重读书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望着浩瀚如烟的数目,自己要读那一本书?不就是望尽天涯路嘛?
其次,读书以读懂为宜。我们年轻人读书,都有一个弱点,那就是比较着急,读书喜欢往前赶。好像读完了,也就等于学到了。
在我购买了IREADER读书阅览器时,这种赶进度的读书就特别明显,里面储存了大量的我想要读的书籍,所以总感觉读书的时间很宝贵,读完一本,就想着赶紧看下一本。
结果可想而知,时间花费了,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最终是读完一本忘记一本,看似阅读量很大,实际上都是低效率的读书,什么也学不到。
正确的读书方法,应该是带着思考,带着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放到书中的观点中去细细琢磨,品味。
最好是,每读完一本书,写一篇书评,如果你感觉这本书特别好的话,可以在每一个章节结束后,都写一篇书评。只有经过自己思考消化的东西,才能变成你自己的。
我把这个理解为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作过程中的苦思冥想,可不就是憔悴嘛?
最后,其实我们每一个开始读书的人,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想真正的掌握书中的知识,不是为了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谈资,更多的还是能够指导自己的人生。
也就是,做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道理其实就在我们日常行为当中,深入浅出,知行合一的境界。
读《论语》,是我们理解儒家提倡的王道思想,从而指引我们工作中的合作共赢,而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
读《传习录》,让我们明白,随心而动,知行合一的三重境界,只有真的用实际行动去践行学到的道理,才是真的明白这个道理。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明白,古今之圣人是如何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又是如何抵制各种诱惑,修炼内心,对自己狠到极致的。我们在躬身实践中,哪怕学到他的十分之一,我想也是足够我们出人头地的。
读书不是读的越多越好,读透一本好书,并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书中的道理,才是回归了读书的本质,才是真的在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