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通俗小说《说唐全传》中,隋末唐初的张公瑾是燕山帅府旗牌官,贾柳楼三十九友之一,随群雄反山东,上瓦岗寨。后随李密降唐,封廷尉。天下一统后,封总兵官。随太宗东征时,在凤凰山死于盖苏文柳叶飞刀之下。
即使喜欢历史小说、评书的朋友,可能也不在意张公瑾这样一个人物,因为他在小说等艺术形式当中实在无足轻重。
但历史上的张公瑾却在重要的历史时刻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是李世民所立凌烟阁中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公谨(594-632年),字弘慎,魏州繁水(现在的南乐县,属河南省濮阳市)人。
张公谨早年曾效力于王世充,任洧州长史。618年(武德元年),张公谨与洧州刺史崔枢投降唐朝。
后来,张公谨在徐世绩、尉迟恭的引荐下,被秦王李世民召入秦王府。当时,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不和,向张公谨求取自保之策。张公谨“对甚合旨,渐见亲遇”。
从此时起,张公瑾就成了李世民最为倚仗的智囊之一,为日后玄武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626年(武德九年),突厥进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想借出兵架空李世民;李世民此时处于人生的重要关头,犹豫不决,迟迟下不了决心,便命人占卜以测吉凶。
此时,张公谨从外而入,将占卜的龟壳扔在地上,一语中的:
“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
李世民如梦方醒。
于是李世民做出了也许是他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决定。
六月四日,张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外,发动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死后,其党羽冯立、薛万彻、谢叔方等人率军赶到玄武门,欲为太子和齐王报仇。
张公谨勇力过人,“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张公瑾独自关闭大门,将冯立等人挡住门外,冯立等人最终溃散。
看来,张公瑾不仅智计出众,而且勇力过人。
七月,张公谨升为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
李世民执政之后,627年(贞观元年),张公谨出任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并上表朝廷请求实行屯田。
此后,张公谨对时政得失多次进言,都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采纳。
629年(贞观三年),张公谨上奏朝廷,认为可以讨伐东突厥。唐太宗遂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讨伐东突厥。
630年(贞观四年),颉利兵败,遣使请降。李靖与李勣在白道会军,打算出兵偷袭东突厥。
张公谨得知后,反对道:“诏书已许其降,使者在彼,奈何击之!”
李靖坚持进兵:“此韩信所以破齐也。”最终李靖发兵,平定了东突厥。
虽然李靖此举在战略考虑上没有错误,但是在道义上毕竟有所亏欠,在这里张公瑾不能不说还算公道。
东突厥平定后,张公谨进封邹国公,改任襄州都督。
632年(贞观六年),张公谨病逝于任上,年仅三十九岁,追赠左骁卫大将军,谥号为襄。639年,唐太宗追思张公谨旧功,改封他为郯国公。
张公谨去世后,唐太宗欲到郊外致哀。有司奏道:“按照《阴阳书》的说法,辰日不宜哭泣,这是风俗。”
唐太宗道:“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衷,安避辰日?”于是痛哭一场。
张公谨早逝,可谓李世民和初唐的一大损失。
无论是建国初期的武功,还是后期的建国方略,张公谨都是能给初唐建设以及唐太宗执政带来正面作用的人物。
如果他能长寿一点,也许他在唐朝的历史上可以能够更辉煌一些。
而他的后代也不乏英才。
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佛学家、密宗领袖以及《大衍历》编制者僧一行,俗名张遂,就是他的曾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