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有钱了
大学里的一天,我突然蹦出一个想法,等我有钱了,我就去周游世界,玩累了就跑到一海岛(马尔代夫),面朝大海,呆腻了再回来。
考虑到还是要回来生活的,于是一定要留些钱买房子,并且还需要留一笔钱保证日常支出才行。
那么到底需要多少钱呢?
我当时煞有其事的上网查了一番,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只记得2000万这个数字。
拥有2000万,实现财富自由,这是我当时一个懵懂的想法。事实上,很快就被我抛到脑后了。
刚工作时,偶然间想起这个念头,只能无助的摇摇头,凭每月发的工资,2000万简直是一个白日梦。
不必为生活所需出售自己的时间
一转眼工作4年了,期间买了房、结了婚、生了女儿,但生活却变得机械化,日复一日的和时间赛跑,只为争夺片刻的自由。
在对时间最有敌意的那段日子,我很幸运的发现了《把时间当朋友》,刷新了很多观念。然后搜索了李笑来的作品,辗转《7年就是一辈子》,订阅了他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如果脑子里的一个概念不准确,或者没有准确、正确的定义,那么我们必然没办法准确、正确地继续思考下去。进而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因为定义不准确,所以思考范围模糊,选择依据缺失,进而行动错误,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整个生活。
看到专栏第一篇文章里的这句话时,我不禁想起自己在买房上(近年来的头等大事)的失误,当时真是思考懒惰、概念混乱。接着读到文章对财富自由的定义,
所谓的“个人财富自由”,指的是某个人再也不用为了满足生活必需而出售自己的时间了。
不必为生活所需出售自己的时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一年的学习下来,我知道财富自由其实只是开始,它代表着你进化到了另一个物种,你可以清晰准确的思考、做选择和采取行动。在一年的时间里,专栏让我更新了很多概念,但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个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
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
这个操作系统的基础设施是概念和概念之间关联。
比如说长期这个概念,当一个人的操作系统里有长期这个概念,他会活在未来,他会知道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不断成长,增强自身的能力,进而缩短长期的长度。
当把长期和有用这两个概念关联起来,一下子就可以帮你过滤掉很多信息。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注意力变得更加稀缺和重要,把注意力花在长期有用的知识上才是回报率最高的方式。
只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联还不够,操作系统还需要两样东西才能运转起来:
价值观
方法论
价值观的作用是不断分辨“什么更好?什么最好”,它决定了选择的质量,选择可是人生头等大事。
高考后填志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中一件大事,两个成绩差不多的同学,一个选择了一线大城市的211,另外一个选择了二线城市的985,当时看似差不多选择,在多年后回想会意识到现在的不同在那一刻就定了。
所谓的方法论就是不断思考“如何做?如何改进?”,它决定了选择后行动的质量,行动则构成了人生。不行动再好的想法,也不能变成现实。
最上面一层的践行,它的本质是不断调整关注点的过程,即不断的根据行动的反馈,刺激我们不断的重新审视概念与关联,不断升级价值观与方法论,以此循环往复。
在这个操作系统中,关于财富,不得不提的就是商业模式这个概念。
商业模式
在财富自由之前,所有人都在出售自己的时间。更准确的说,大部份人把自己的时间只出售了一次。
想办法提高自己单位时间的售价是大家通常的做法,为此我们争取获得更高的学历,学习更多的技能,或者努力获得更高薪水涨幅,甚至是跳槽。但本质都没有改变一份时间只出售一次的前提,但是所有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每个人所处的行业和职位也有天然的限制,最后,我们会慢慢发现“玻璃顶”的存在。
于是,把同一份时间出售多次就是更高明的方式,而且单位时间出售的次数越多单价的作用就越被弱化。
曾经出书就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因为每卖出一份书都相当于重复销售作者写书所花的那份时间。现在随着信息分发越来越便捷,在网上开个公众号写作、做一场在线直播分享,再或者说时下最流行的知识付费都是重复销售时间的试。
但是在这一阶段,需要牢记刚需这个概念,更准确的说是消费者以为的刚需,因为整个世界主要是由别人构成的,只有当你输出的是别人想要的时候,才能增加销售次数,没人会愿意买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最后,最高级的但最被人忽略的个人商业模式就是购买他人的时间之后,再高价卖出去。
你会想,咦,我什么时候购买他人的时间了?其实每当我们购买他人服务时就是在购买他人的时间,早上我们在全家时买便当,就是购买了做便当人的时间;我们打车回家,就是购买了司机的时间;我们选择家政服务,就是购买了清洁工的时间。所以购买别人的时间是一个很普遍但我们却不自知或者习以为常的行为。
这背后的本质是自己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购买他人的时间最起码可以突破“时间总量的限制”,但是难在如何“低买高卖”,如果选择打车回家来节省做公共交通的时间,只是为了回家打游戏;再或者选择家政服务,只是因为自己懒,省下的时间用于看电视,那就是违反了这个商业模式的前提。
那么如何高卖呢?
如果你是当老板的,就是统筹员工生产别人需要的产品再卖出了;如果是个人,那么这个高卖就是指把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地方,即个人成长。虽然个人的成长是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到了某个点,会突然“开窍”,很自然的就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
“低买高卖”也是投资的基本原则,而投资的本质其实也是购买别人的时间,然后在他们做出有价值的事情后,选择在价格高点卖出。换句话说,投资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的第三种商业模式。
依据操作系统论,“低买高卖”是方法论,那它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投资的最小可用知识
上一节的最后,我们提到了投资的一个方法论“低买高卖”,这个方法成立的前提是投资一个高度成长性的项目。
那么如何选择出这样的投项目?
这就需要在你的“操作系统”中建立成长率的概念,如何理解成长率呢?
这里我们可以类比下物理中的概念,如果把成长类比为速度,那么成长率就是加速度。
具备成长率的公司,即使一开始的成长不明显、市场占有率也不高,但是时间会让它的力量逐渐显现出来,到了某个时间点一下子迸发出举目的实力,比如说近年来快速崛起的小米、滴滴、摩拜和ofo。
但市场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为了分散风险,我们在投资时,永远不能压上全部,而应该把长期和定投这两个概念关联起来,通过长期定投的策略来对抗不确定性,这就是投资方面的第二个方法论。
终上,我们列出了投资的最小可用知识,一个价值观:成长率;二个方法论:低买高卖和长期定投。
道理很多人都懂,那为什么最终人和人差距那么大呢?关键就在于践行二字。
我的践行
走过财富自由之路的人都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智慧。
智慧就是深入思考的能力,知道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如何优化自己的行动,即元认知能力。我选择了通过写作来打磨自己的元认识能力。
写作 = 输入 + 处理 + 输出
写作的本质是输出倒逼输入的过程,它会让你的输入更有目标、更有效率。
处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不要小瞧这一步,很多人沟通不畅,本质上就是由于没办法把一件事说明白,写作的最基本要求就是把一件说明白。
输出的过程,同样需要思考,我们在第二种商业模式里提到,这是一个主要由其它人组成的世界,如果想多次销售自己的时间,就一定要知晓他人的刚需。
写作的第一阶段是自嗨,即写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写作的第二阶段是沟通,即写对他人能理解且对别人有用的文章(大家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吗?欢迎在留言区写下你的建议)。
当你认定一件事后,剩下的就是耐心去做,相信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积累的成长,会让你最终进化。在创建公号后,我用了两个半月拿到了原创权限,这是对我非常大的鼓励和认可,也会让我更加笃信写作的力量,本文也是我开启原创的第一篇文章。
关于第三种商业模式,我选择了长期定投区块链资产,因为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思考和求证,我相信这是一个具备高成长率的行业,虽然目前了解他的人还数少数,它的市值仅和一个小盘股相当,但是它已经露出了爆发的苗头。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梦想,那么这会让我实现2000万的目标吗?
我的计划是5年定投20万元在区块链行业,预期在10年内实现100倍增长,最终走出自己的财富自由之路。
谈了自己在第二种、第三种商业模式的践行和计划,这是放弃第一种商业模式的意思吗?
当然不是,持续的场外赚钱能力是第二种、第三种商业模式的基础,我不相信一个连房租都要交不起的人,会有心力来专研写作,并有余钱来投资。
提升单价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提升自己竞争力的最好方式是具备多维竞争力,于是我的计划的将写作和自己的工作相结合,积极的参加公司月报的活动,提高自己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积极参加能多次销售自己时间的活动,比如说公司3个月一次的innovatio demo,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向100多人多次销售自己的一份10鈡的时间。
写在最后
很多人一辈子过得稀里糊涂的,最初就是因为想不明白。
把自己的大脑当成一个可以不断升级的操作系统,建立清晰准确的概念及概念间的关联,进而形成价值观和方法论,然后通过践行,持续的根据反馈,思考、改进、打磨自己的操作系统,是走出属于自己的财富自由之路的必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