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的麦子正当时”。
今天恰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寒露。一早睁开眼,习惯性的摸过手机,看到了屏幕上的这个提醒,首先想到的是在家乡那片黄土地上,摸爬了大半辈子的母亲嘴里,时常念叨着的这句农时谚语。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个国庆长假之前的十天半个月里,人们在享受着国家公休假期,尽情欣赏着各地秋日里,特有的那份自然美景的时候,还有另外一些从事着农业生产的人们,正在赶着这个最佳的农时,辛勤的劳作在一片片或是贫瘠,或是肥沃的土地上,秋收秋种了。
对于淮河以北,普遍以冬小麦为主要耕种区的广大北方地域来说,二十四节气里的“寒露”,是自古冬小麦在这个时令上主要的耕作“指标”。几千年以来,对识不了几个字的农民们来说,最迟只要在“寒露”这个节气之前,把越冬的小麦籽儿种到地里去,来年的收获才有了一个基本的保障。已经八十多岁的母亲,虽然有多少年不再种地了。可是对传统“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特别是涉及到关键耕种农时的节气,她早已经了然于心了。看得出来,这些不知道经历了几代几世,凝聚着先人智慧,也浸透着母亲的艰辛和汗水的农时谚语,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因为在这些时候,每提说几个“敏感”的节气,母亲眼里就会透射出一种少有的回味和神情。可以想像,那片孕育生机的土地,曾经寄托着她太多的回忆;那片广阔的田野,更让她有过太多的向往和憧憬。
在这个“寒露”来临的秋夜里,恰巧,一场绵绵的雨,不知道啥时候已经从幽暗的天空里飘然而下了。起床以后,我擎着伞,感受着丝丝的凉意,依然习惯的来到了后山。这才注意到,这场秋雨竟然比春天里带着温润气息的雨丝更加细腻柔顺。不光是均匀的播撒在眼前的这片松林、翠竹和石凳、凉亭,还飘落到了远处的群山与峰峦,并还在继续涂抹着我头顶上的整片天空。不过,在冥冥之中,让人觉着有点儿不一样的是,它没有了春雨的腼腆和夏雨的狂戾,却多了几分慈祥的安静和成熟的稳重。尤其是在前几天还曾是三十四度的高温天气,在瞬间经过了“冰火两重天”的历练以后,更让这场秋雨所具有的“绵里藏针”的感觉,有点儿意蕴竟显了。我想,这应该是它在这个季节里所固有的一份天性和地球引力的相互作用,才让它具有了这份对人们灵异的友善提醒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