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长安三万里,今天要孩子读诗明显轻松许多。不像以前"等一下""再等一下",也不问读多少遍。一叫就应,不仅如此,还提出一定要读李白的,第一首娃自己兴奋地选了《月下独酌》。
花 间 一 壶 酒 , 独 酌 无 相 亲 。
举 杯 邀 明 月 , 对 影 成 三 人 。
月 既 不 解 饮 , 影 徒 随 我 身 。
暂 伴 月 将 影 , 行 乐 须 及 春 。
我 歌 月 徘 徊 , 我 舞 影 零 乱 。
醒 时 相 交 欢 , 醉 后 各 分 散 。
永 结 无 情 游 , 相 期 邈 云 汉 。
这组诗共四首,以第一首流传最广。第一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诗中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此诗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顿觉热闹起来。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
现在跟孩子讲"孤独",孩子是理解不了的。无忧无虑的年龄还理解不出什么叫"孤独",什么叫"寂寞"。跟她说"明月","影子","对影成三人"的景象,她想像不出那种意境。只会不停地问我:
"妈妈,真实的李白长什么样子啊?"
"妈妈,李白为什么那么喜欢喝酒啊?"
"妈妈,李白有多少岁?他为什么会死?如果不死多好啊,我就可以看看他长什么样子了。"
闺女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读完李白的,丫头又说要读高适,她小手在目录上翻来找去,最后决定读《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读完后,要我给她解释下这首诗的意思,解释完后,看着书上的插图,问题又来了。
"妈妈,书上画了有三个人,哪个是高适?"
"骑在马上的那个是高适,下面那个抱拳的是董大,最后面那个应该是董大家的书童。"
"书童,什么是书童?为什么他们家有书童?"女儿眨巴着眼睛。
"在古代,很多有钱人家里都会有书童,书童相当于仆人,除了要照顾好小主人,还要陪小主人一起读书写字,助小主人考取功名做大官。"我一说玩,立马后悔了,怎么用了"功名"两字?应该用更简单一点的字眼啊,不然丫头肯定又会问"功名"是什么了。
还好,孩子竟然没问,一句"哦"好似听明白了所有。
见她应该没什么问题了,我清了清嗓子准备带读起来。还没读完第一句,孩子又拍了拍我,指着书上的插画:"妈妈,你看高适这马,电影里的马是棕色,为什么这里画的是黑色?然后又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赶紧翻到刚已读完的李白那首《月下独酌》。
"你看,妈妈,电影里李白看到的月亮好圆好白,为什么书上的这个月亮一点都不白?"
"妈妈,你就告诉我吧,真正的李白到底长什么样啊,真正的李白真的那么爱喝酒吗?"
"妈妈,杜甫怎么那么可爱?真实的杜甫真有那么可爱吗?"
"妈妈,为什么李白有个朋友是女的啊,她的打扮又是男的。"
"妈妈,为什么玉真公主不穿男的衣服呢?真实的玉真公主真有那么胖吗?"
……
天啊,谁来救救我吧,还要不要读啊,我感觉耐心一点点在被磨掉,有一团火在胸腔即将呼之欲出。
冷静,克制,深呼吸,数三下。
来,宝贝,给妈妈一点时间,让妈妈先平复下,整理下,然后,再一一回答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