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文版《刻意练习》的畅销,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了人的潜能和天赋是可以被训练和培养的。前提是正确的方法、正向指导反馈和持之以恒。
罗振宇曾经在“奇葩说”中讲过:未来年轻人最具竞争力的能力,就是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
美国的具有全球影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在其著作《大趋势》中断言:“在这个文字愈来愈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阅读、演讲和写作技巧。”
写作课不但是哈佛大学的各学科必修课,清华大学也于2018年开始,开设了“写作与沟通”课。
写作,是培养一个人具有批判性思维,具有独立的思辨能力的最有效的方式。无论什么专业,都要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让思维方式更严谨,更基于事实,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晰明了有力。
我的“每天写作200字+演讲1分钟”的365天训练营,根据刻意练习的原理应运而生。旨在指导人们学会系统读书,深度思考,精准提炼,每天持续写作200字,最后再用1分钟演讲来练习口语表达。
然而,却有一些年轻人连100天都坚持不下来。他们缺乏耐心,急于求成,寄希望于高人、名师、绝招,秘诀…,跳过那些需要持续付出努力的行动环节。他们总是幻想能“抱上大腿”,找到捷径,既能无痛逆袭,又能躺赢人生。
于是,各种大咖课程应运而生。每个卖课文案都妙笔生花,天花乱坠,许诺你“遇见”成功的自己,并且“加持”你不用费时耗力,7天或者21天,就能走上人生巅峰。
我不禁联想到知乎上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宁愿吃尽生活的苦,也不愿吃学习的苦?高赞回答是:“大概是因为懒吧,学习的苦需要自己主动去吃;而生活的苦,你躺着不动它就会来。”
检验卖课文案好坏的唯一标准,就是有多少人掏钱。至于你买课以后学不学、会不会、结果如何,无人问津。
他们唯独不说的是,那个金光闪闪的大咖背后,也有一段默默无闻、孤独寂寞、勤学苦练、百折不挠的险路要走。真正的捷径,正是那条艰苦漫长的行动之路。
如果你现在就是一个“知而不行”的人,也千万不要自责,因为这本来就是人类大脑的天性之一:空想多于实干!人们通常会大大低估真正做成一件事,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心力,因为他们很少真正主动做成过一件事。
而那些真正主动坚持做成过至少一件事的人,都知道那个过程并不容易。山本耀司曾经说过: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懒洋洋地自由!
我相信的自由,是通过勤奋和努力实现的更广阔人生。我要做一个自由又自律的人,靠势必实现的决心认真地活着。
享受自律开始时的兴奋,享受自律中期时的痛苦,享受自律后期的更高级的活法。
《刻意练习》的作者美国科学家、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通过长期和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神经细胞建立连接的过程。无论是学习一个技能还是养成一个习惯,背后都是相关神经元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关联过程。
研究发现:杰出并非一种天赋,关键在于刻意练习。普通人采用的都是“天真”练习法——简单重复。即便坚持了很长时间,看似很刻苦,其实是一种极其低效甚至无效的练习方法。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学了多少,而在于自己改变了多少。短时间内看不到明显效果就半途而废的人,永远无法成长。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坚持,便永远无法进步。
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碰到瓶颈,需要借助于导师或教练的指导,或者成功者的经验,因为他们已经熟悉了你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可以为你提供正确的方法。
科学研究发现,所谓的“天才”,就是从不放弃,既有信心又有耐心。真正让人疲惫不堪的,是你的努力配不上你的野心。既有很多欲望、目标、想法,不甘心沉沦,又不能狠下心来去自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