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 |“生命蜕变营”打卡第六十五天(0208)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这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也是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其中“五十而知天命”,不是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其实都是自己的心造就的,因此不该怨天尤人。

从十五岁到七十岁的思想的进阶的变化,这的确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只是,我认为,如果我们平时精进修行,随着智慧的显发,不一定要到五十岁才知天命,也许可以更早。当然,孔老夫子是圣贤之人,他的一生本身就是非常精进的一生,我对他老人家尊敬地五体投地,没有任何猜疑、贬低之意。

我的意思是,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优渥太多,人们的身体条件和素质也比过去好很多。以前有句话是“七十古来稀”,出自杜甫的诗《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思是,能活到七十岁的人,自古以来是很少的。而现在,能享受九十岁以上高龄的老人家都越来越多,而且其中很多身体还很硬朗,百岁以上老人更不再是传奇。因而,在五十岁之前知天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关键在于个人的用功程度和一颗追求智慧与灵性成长的心。

我特别喜欢《光铭解易经智慧》之8“如何把握人生的进退之机”这篇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说道:

要想把握自己的人生,是需要智慧的,因爲,在我們沒有明白之前,我們都是命運的牽綫木偶。
……
知命之後,就知道自己人生的順逆,就懂得進退之機,知道什麼時候該奮進,什麼時候該潛藏,什麼時候該出山,什麼時候該隱退。

在我看来,“知天命”是第一关,最难的是接下来的“活出天命”,因为知道和做到是两回事。有些人的脑袋瓜很好使,也很有洞见力,但眼高手低,执行力、行动力差,这样的人往往会在唏嘘不已中度日,说起来头头是道,做出来却不怎么样。

理论和实践相比,我认为后者更重要。在理论的指导下,没有实践就没有结果。我非常认同文章“如何把握人生的进退之机”中的观点,

“智慧的培養,需要通過經典的學習和實修實證,而且需要明師(是明白的老師,而不是有名的老師)的指導,因爲他們是過來人,跟着他們的指引,才不會走彎路。”

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实修实证说到底要靠个人的努力,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若不想做命运的牵线木偶,就让我们日益精进,不仅知天命,而且活出天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和进退之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