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二被黑的差点放弃去影院了。幸亏自己走进了影院。
很多人说得义愤填膺,有些人是恨铁不成钢。除去一些阴谋成分(我想水军是存在的),普通人的观影感受,就像我在微信阅读上看书看评论一样,真是什么角度都有。
我们的普通观众,好看就多看几遍表示支持,觉得不好看就理性表达,这是最理想的,但人往往是情绪化的。
看到一位女性在见面会上大喊,多少是心疼这位观众的,她实在太代入了,同时,我感觉到一种越界,尽管她的心是希望封神好的。
或许眼下票房不好,但好作品日久弥新,需要时间来沉淀。这时候创作者怎样去辩识有效意见,怎样保持心态,保持创作初心,是一个平衡的功课。
哪怕是顶级大师的作品都能挑出理来,骂托尔斯泰的人至今也依然不会少。艺术总是存在争议。而争议性除了时代赋予之外,还有个体的思维,任何作品反映的都是一个人的内心,看见什么是由自己决定的。
我从头到尾没有看出封神二里姬发和邓婵玉有感情线。安排一位老婆婆梳妆劝婚,是生动的日常生活,婵玉的神态并不是表现喜欢姬发,她的沉默只是没有必要辩解,同时她又藏着一层任务。她的眼神更多的是向往,对平常生活的向往。
姬发的犹豫,我想到是“列车效应”,生命都是可贵的,谁换谁,还是人多对上人少,这是值得探讨的哲理课题。封二的姬发是被迫成为候爷的少年,一个善良的武力值又一般的少年,还带着些愣头青的傻气。
封神二不是爽片,不是只管神仙大战打打杀杀。我感觉剧情是流畅的。
有女怀春,多好听的歌,一生征战的将军,她也有柔情,她向往家人,向往那篝火边看见的幸福生活。安居乐业,也一直是我们每个人所向往的。这并不是表现男女爱情与诀别,电影没有那么小情小爱。
理解的宽度,是需要阅历的,读得书多可能会有助力,更多的是自己能不能接纳多样的思想。
某书上匆匆写了一篇,有评论来:太难看了,我直接删除了,没有必要去争论,也不必浪费这个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