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起得稍晚了点,几乎踏着最后的一刻钟要出门的时候,儿子醒了,在卧室喊妈妈。
我刚开始一听到他喊我着实有点慌,因为再不出门我的时间就很赶,上班很有可能得迟到。
老公小声示意我别管了赶紧走,可是儿子在里面明明是在喊妈妈,爸爸进去我不去肯定是要哭的。
我不愿意让孩子一早起来就哭,影响一天的心情。于是心里想着就算迟到也得先去安抚一下孩子。
我进去看儿子已经爬起来了,显然已经很清醒了,是睡够了。
我张开两臂,给了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对他说:“儿子你今天醒的真早啊,妈妈还没上班去呢你就醒了。来妈妈抱抱你,妈妈就要上班去了。”
儿子起床想找妈妈的情绪得到安抚,高兴地对我说:“我今天醒的真早啊!”
“一会儿让爸爸给你冲奶送你上幼儿园,妈妈上班去了啊。看看今天上班发什么好吃的妈妈给你带回来,给妈妈再见。”
儿子听了,爽快地对我说:“妈妈再见。”我从他的小眼神里看出了不舍,但他没表现出一丝的分离焦虑。我顺利地出门上班,前前后后最多用了两分钟。
两分钟,我路上走快一点,完全可以赶回来,未必就会迟到。再说了,就算迟到两分钟,我觉得比起来安抚好儿子的起床情绪,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觉得我这么做,并不是懈怠工作,也不是惯着孩子,而是为了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工作的事,早到晚到几分钟,没有多大影响。何况按我算的时间出门,一般都是早到那么几分钟,晚几分钟也是卡着点到的。比起来其他经常晚点十几分钟甚至更多的同事,已经是很准时了。
至于是不是惯着孩子,我觉得这完全是老一辈人的落后观念。只有我婆婆那一辈的人,会觉得什么事都顺着孩子的心意,就是惯着孩子。
记得我女儿小的时候,她一哭我就心疼得忍不住要去抱。我婆婆和我妈都劝我不要去抱孩子,说什么孩子哭也是一种锻炼,什么孩子四个月以后才需要抱起来哄。
那时的自己,完全不懂育儿理念,觉得老人们不让抱孩子也是为我好,怕我把胳膊抱疼了以后落下毛病。
而且我女儿小时候也比较懂事,属于低需求宝宝。只要吃饱睡好就行,很少有哭闹不止的时候,也就不需要老去纠结该不该抱着哄了。
到了生我儿子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什么都听老人的我了。我有了自己的育儿观,知道了从小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性。
孩子小时候,尤其是0—3岁之间,是建立安全感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长大了即使处于非常安全的环境,内心也会没有安全感。
好多大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内心的安全感都很缺乏。我们害怕黑暗,害怕一个人独处,害怕别人不喜欢我们,害怕辞职找不到工作,害怕离婚找不到更好地对象等等,这一切恐惧的根源就是内心缺少安全感。
那么怎么建立安全感呢?那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三岁之前,充分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当然是合理需求。
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除了为他提供衣食无忧的物质保障,更要满足他的心理需求,看见孩子的内心,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
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有爱的、和睦融洽的家庭环境,让他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非常安全的环境。让他感到自己是被爱的,被重视的。
孩子需要妈妈的安抚,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需求了,对他的基本需求无视就等于忽略了孩子,没有看见孩子,孩子当然就没有安全感了。
当然,充分满足孩子的各种合理需求,是为了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并不是一味地娇惯孩子。
规则还是要有的,在合理需求之内,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是要让孩子从小有分寸感,有界限感。对于不合理需求,不良习惯,该制止还是要制止,该纠正还是要纠正。
总之,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妈妈,是我理想中的妈妈的模样,为此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