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人问你同一个问题,你烦不烦?
之前做社群运营的时候,总有人问几点上课,那会我简直炸毛了,课表上不是都写着吗?
后来自己也报了个课,发现我竟然也成了让别人炸毛的人。
你看吧,人总是喜欢啪啪打脸,当我成为用户后,我发现重复提问的背后竟然藏着大家的痛点。
是不是我们当时的提醒力度不够,或者是获取课程信息的步骤太繁琐了?所以让大家重复提问。
妈呀,现在想想,如果当时就能发现问题的问题,然后提出可行性建议,我现在早早就升职加薪了吧。
真的,你可千万别小看一个重复的问题。
1
重复,是另一种强调
在日常生活里,没人愿意每天听到同样的问题吧?
然而现实是,生活总爱派你妈来问你:
“今天晚上吃什么?”
听上去就很头疼。在家待得越久,说话时眉头皱的越频繁,声贝都不自觉增加了几分。
相信在疫情待家的那段时间,很多人都有跟我相同的体验。
但是回想一下我们在家的状态,每天不是抱着电脑上班学习,就是盯着手机刷刷刷。
爸妈是想跟我们多说几句话,又害怕打扰我们,才会问出那最安全的一句:“想吃点什么?”
这么来看,或许那经常被提起的一句话,不是重复,而是强调呢?
它提醒着我们,这背后所暗含的,是更深层的需求呀。
这就跟一个人越缺钱,就越喜欢把暴富俩字挂在嘴边,是同一个道理。
2
重复的背后,往往有一条通用逻辑
昨晚在听直播时,fancy老师有句话说得好:经典问题都有其解决逻辑。
那什么是经典呢?
当然是人们问的最多的问题了。
你想想是不是这样,当一个人在课上问问题时,老师说的是“等会来私聊我”。
当两个人问同样的问题时,老师会在群里解答一下。
当一堆人都有同样的问题时,老师下一次的直播主题是不是都有了。
那我们呢,干抄上千字的笔记,都不如跟老师学学,这些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还有前段时间的06届超女合体事件,搞得场面一度陷入尴尬。
很多人说浙江卫视就喜欢搞这些,每回都要凑个大团圆。
当然,这也算是一种重复。
但是浙江卫视看不到这些评论吗?当然看的到。
那为什么还要继续这么做呢?因为屡试不爽。
它符合了这样一条逻辑,成功的合体有眼泪,失败的合体有话题。
流量一来,收视上去,本周的kpi也就搞定了。
你在探讨别人重复的时候,可能对方早已识破一切,还悄悄把钱收到了自己的腰包里。
3
看起来重复的问题,更需要对症下药
底层逻辑掌握好了,也难免会遇到不同的情况。
有句话我们都很耳熟了: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想起之前看直播时,有个人连麦后问博主:跟男朋友分手了,却总是梦到他,每天都会不自觉的哭。
然后博主问她:你现在是什么发型?有刘海吗?
那人说有,于是博主建议她先把头发帘撩起来,再怎么怎么做。
没想到过了两天,有个人连麦后问了相同的问题:跟男朋友分手了……
听完这句我瞬间想起博主上次的回答,咔咔就把“掀刘海”这仨字敲出来了。
幸亏那人接着说:分手没多久后,她现在住的这个房子遇到了什么什么问题,她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惨了些。
听的我直眨了两下眼,不自觉扶了下额头,幸亏我手速慢才没发评论区啊……
正是这种反差引起了我的注意。
那位博主并没有像我一样,对看似相同的问题,果断作出回答。
而是根据连麦人的昵称、语气等等,做出初步判断,再通过问一些问题,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样的回答才是有效的。
有句很哲学的话是“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要我说,我们站在同一条河流旁,看水是水,看水也不再是原先的水。
对于一些重复性的话,我们总以为是个静止的湖泊,谁知道,错过的却是一条奔腾的河流。
4
可能有人要说了,每天那么忙,哪有时间去剖析每句话背后的含义?
没错,正是因为忙,我们才可以把忽视当成一种理直气壮。
结果呢,一场疫情,让“没时间”突然无法成为借口。
在那段空档期里,你有跟父母或朋友好好聊天吗?去年买的网课都看完了吗?
既然没有,还不赶紧对他们多一点耐心。
下回再听到一些重复性问题时,试着去理解他们。
比起“单纯待在他们身边玩手机”,这算是更深情的陪伴了吧。
同样,对待用户也是这个道理,把常见的问题换位思考一下,没准涨薪的机会就来了呢。
既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环境下,父母跑不过媒体,赚钱跑不过花钱。
那是不是要思考下,也许本身就不用跑呢?
如果新信息太多,那就在看似重复的信息里获得新知。
我们可以一路向前,只是,千万别忘了脚底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