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一个值得永恒探讨的问题。
它可以无私且伟大,多少革命战士以身为盾、血溅战场;它也可以阴暗且卑鄙,新闻时刻上演着讹诈、强奸案。
我曾经对人性失望。
以自己为例。在看《追风筝的人》的时候,我不只一次的想,如果我是男主角,我会愿意在其他朋友面前大大方方的介绍我丑陋低等的仆人吗?我会在对方被三个大汉欺辱的时候挺身而出吗?
答案让我自己害怕。我只能说,也许我会,也许我也不会。也对自己失望。
今天,我想通过一部电影来探讨一下“人性”这个问题。
电影叫做《驴得水》,上映很久了。这部电影看似搞笑荒谬,一旦细品,令人胆寒。
说人性,它展示得不露声色又淋漓尽致。
故事发生在1942年,四个人为了振兴农村教育事业自愿来到了一个小山村。这个山村可以说要什么没什么,喝水都需要拉头驴走上一天才能打回来。
这四个人,很有意思。我先介绍一个这四个人。
一个是校长,慈眉善目眉发雪白。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他一心一意的想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一个是裴魁山。这个人有点小心眼,是个利己的人。
一个是周铁男。周铁男一开始是个好男儿,顶天立地风骨俊俏。
一个是张一曼。张一曼是四个人中唯一的女人。她这个人有些不羁,对性看得很淡。她到底经历过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她,有一个悲惨的结局。
除了这四个人,还有一个人,就是铜匠。他在整部电影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本是一个淳朴善良的人,至于他后来如何变化,别急,我会说的。
为什么这部电影令人胆寒?因为生活中不缺这样性格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普通常见,所以才格外有代入感。
因为就是这样一群普通的人,酿造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那么,我们稍微梳理一下情节——
讲的是四个老师为了获取更多的教育资金,将一名叫做“驴得水”的老师冒充成英语老师。而后为了圆谎也为了更多的钱,大家默许了张一曼牺牲了自己的身体,默许了张一曼被人谩骂。他们牺牲了张一曼来拿到他们想要的。但后来,每一个得到恩惠的人都没有维护张一曼,任由张一曼被侮辱被逼疯,最终,张一曼被逼疯,开枪自杀。
结局的时候,剩下的三个老师立志也要好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但张一曼不在了。
原本她住的房间,只剩了叠的整整齐齐的校服。
故事很荒谬,但一切又是那么合情合理的发生了。这部剧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但正是这种出自于自身性格的小恶,酿造了这场悲剧。
我想先说校长,校长是这一切的发起人。
我没办法说校长是一个坏人。
越长大,就越来越能深刻的感受到,人性,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正是因为这样,才格外难以评判。
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校长是个好人。正是校长对于理想的追求,才推动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的梦想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他需要钱,但不是为了一己私欲,他是为了农村的教育事业。为了这个梦想,他可以牺牲一切。是不是很伟大?
从某一层面来说,他是伟大的。但对于张一曼和校长的女儿来说,他是残忍而又自私且毫无底线的。他为了拿钱,默许了张一曼奉献自己的身体,一味的劝着张一曼委曲求全。在张一曼受尽侮辱时,他不会为张一曼说上一句话。
为了自己的梦想,他无视自己女儿的幸福,跪下哀求女儿和一个有老婆的的铜匠结婚。
我无法对这样的人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
但我不禁想发问,把自己的梦想建立在牺牲别人的人生上,这样不择手段的梦想,值得提倡吗?生而为人,底线、边界、原则在哪里?我不对校长做出评价,但我认为,人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不能以伤害别人为代价。在我看来,这实现梦想的成就感,在那些被伤害的人面前,是那么的滑稽,可笑。
然后我想说说裴魁山。
裴魁山是个贪钱、懦弱、自私且不自知的人。他理直气壮的质问别人,你凭什么拿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我的利益?!
他向张一曼告白,被张一曼拒绝了,他恼羞成怒,认为自己条件远比张一曼优越,自己能看上张一曼,是张一曼天大的福气。
他得知张一曼要睡服铜匠,想去阻止。但他还是舍不得三万块钱,他退缩了。
拿到钱以后,他为了炫耀,在三伏天穿貂皮大衣,引得众人发笑还洋洋自得。
后来张一曼被侮辱,他第一个冲上去及尽可能的侮辱张一曼。
可笑吗?可笑。可怕吗?可怕。可恨吗?可恨。
他以为自己高高在上,一旦被拒绝就要恼羞成怒;为了自己的利益他放弃了爱情,得到好处后反而骂张一曼放荡。
他没做大恶,但懦弱、虚伪而不自知,唯利是图,睚眦必报。如同《羊脂球》的看客,既要捞得好处,还要标榜自己高尚。
但是这样的人真的很眼熟。芸芸众生相,和裴魁山一样的人还真不少。他们隐藏在人群中,平日里尚不会作妖,但一旦涉及利益,哪还管你死活?我问我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 怎么避免成为他这样的人。
以我现在的生活经验想来,那就是树立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想清楚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恶,但我也相信,人的理智,足以和这种恶抗衡,避免自己成为讨厌的那种人。
第二, 怎么避开这样的人。
逃。永远不要和这样的人扯上关系。
周铁男这个人,很有代表性。
他正应了鲁迅的一句话:“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周铁男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活着。
前半部分里,他是这个电影里一股清流。他一开始刚正不阿、风骨俊俏。张一曼要睡服铜匠的时候,他第一个提出反对。张一曼受到辱骂的时候,他无惧死亡。
后来子弹真的从他脑门上穿过,但侥幸活了下来。
但如果以道德、风骨来界定人和动物的区别,周铁男已经死了。
经历死亡的他开始及其死亡,成为了别人的走狗。他眼见着张一曼就要被军官侮辱,只是抱住头躲在一旁瑟瑟发抖。
生死关头,他丢掉了自己的一切,成了一个为了活着不择手段的人。
我对周铁男失望,我看到他那副怂样,我想这他还不如死了呢。但我理解他,在生死关头才发现自己怕死,所以他想活着,比起好好活着,原则、尊严不值一提。
人性到底是什么?善恶、好坏到底用什么来区分?
周铁男是个坏人吗?换作是你,真的面临那一刻,你就真的敢于赴死吗?
谁也没办法给出答案。或许就像一句话所说,人性没有绝对的善与恶,好的环境下他是个善人,也许坏的环境下比谁都恶。我们不能以一个标准去评判别人,人性,充满着不确定性。
铜匠他不是个恶人,但他是个无知的人。
铜匠的转变很有代表意义。
一开始他淳朴善良、封建迷信,以为拍照会夺取人的灵魂。
后来接触了知识,又被张一曼羞辱,滋生了他恶的一面。面对特派员,他一开始跪地求饶;特派员给了他权力以后,他便要出尽心中恶气,带头羞辱张一曼。
他变成了嘴脸丑陋的恶人。
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他这样得转变?人性本恶以概之吗?
在我看来是无知,因为无知,所以面对自己的恶,他无法抑制和辨别,只能顺着本性行事。因为铜匠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没有自己的是非观,他的一切行为都是顺着自己的情绪来,像个小孩子。喜欢,就掏心掏肺;讨厌,就给赶尽杀绝。他觉得这一切理所当然,作恶而不自知。
铜匠变了吗?他没有变,只是他开始展现他恶的一面。或许每个人都没有变过,有好的一面,也有他恶的一面。你若觉得他变了,或许只是经历让他展现了另一面。
最后,我想说张一曼。
张一曼得人物性格争议很大,有人说她放荡,有人说她坦率。
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很“真”的人,可惜,这个世界上的人早就习惯了带着面具活着,向世界标榜自己是个好人,将欲望用遮羞布盖住,怎么能允许张一曼对于欲望如此坦诚?所以张一曼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
她不想被感情束缚,她享受性。她大大方方的展示着自己的欲望。但她的坦诚,若给人带来好处,人就说她坦诚大方不遮掩;若让人感到不喜,人就说她放荡不羁真婊子。坦诚没有换来坦诚,坦诚变成了致命点。
抛开上床那点事,张一曼说到底是个感性的人。她善良,所以牺牲自己去换取大家的利益。张一曼经历了人情冷暖的,她怎会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后果?但她对人充满希望,留恋着人间温暖。她校长帮助了她,所以她尽力帮助校长完成梦想。
当张一曼的头发被剪掉、被两个男人羞辱的时候,张一曼疯了。或许那一刻她彻底失望了。她以善意对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却以最大的恶意暴击她。
她选择了死。
或许张一曼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是享受性不对,还是不应该帮助大家拿到钱?是不应该拒绝裴魁山,还是不应该对铜匠恶语相向?所以她疯了。
其实我也不明白她做错了什么。她有权利追求她想要的,她有权利追求她不想要的。她或许与我们既定的规则不一样,但,这不代表她就错了。
我们的反击应该是用于抵御伤害我们的人,而不应该用来抵御和我们不同的人。
闲谈莫论人是非。
电影看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走不出来。
我觉得电影的结局是个死局,每个人的性格决定他的行为,而每个人的行为又影响着他的命运走向。
我不知道怎么面对人性中的恶,甚至不知道怎么面对我自己那些阴暗的、恶毒的时刻。
后来,我逐渐的意识到,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这不是我们能选择的,这是上天选好了的,我们能做的,只有接受它,面对它,挑战它,克服它。
对人,若对方善,则以善回应;若对方恶,则以恶抵御。
对己,若自己善,便善待世界;若自己恶,则明辨是非。
而探讨人性的意义就在于,避免自己成为自己讨厌的人,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然后坦坦荡荡过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