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我们想要理解别人已讲和未讲之言,本质上是在做一道阅读理解题,考察的是我们对信息的理解程度。
我们先来说说信息的分类,信息的种类可以分为三种:记述、评价、规范。我们几乎所有沟通和写作都是由这三种信息组合而成。
我们先区分这三种信息的意思。
记述信息,它描述了事情的情况和现象本身,是不包含判断好坏的信息。例如:“这份PPT有100多页”。
评价信息,表达某一种情况或现象的好坏。例如:“这份PPT内容十分地丰富”。
规范信息,要求事物应有的状态以及建议某人该采取的行动。例如:“我们需要这样的PPT来支持我们做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候记述信息明明没有带入优劣好坏的判断,却能表现出评价信息的效果,就像“这辆车只全球限量生产20台”这样的记述信息,我们却能理解成“这辆车非常有价值”的评价信息。这是因为我们脑海中存在自己的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物以稀为贵”。
所以有时候我们只要了解对方价值观中的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传递出记述信息,就自动能够让对方做出评价的目的 。
同记述信息和评价信息的混淆一样,评价信息也很容易被当成规范信息。例如“蔬菜营养价值高”属于评价信息,但是很多人经常理解为“你应该多吃蔬菜”的意思,当成了促使行动和建议的规范信息。
为什么评价信息会被当成规范信息?因为这里面存在连接评价与规范的行动原理,这和我们日常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有关:1.××是应该的;2.没有××是一个问题;3.必须解决问题;4.应该去××。其中2和3就是我们行动的原理,只不过我们经常会忽略2和3,直接从1到4。
总之,在交流中你如果想明白对方的意思,主要是分清对方传递的是记述、评价和规范三种信息中那种信息,如果对方只说记述,那你就应该思考当时情境下对方的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是什么(不清楚评价条目和标准的后果会造成信息的过度解读)。如果对方表达了记述和评价信息,那你就必须明白信息中潜藏的行动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