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然能够有机会从校内选拔赛的初赛走到决赛,这真是一件让我又惊又喜的事情。去年打辩论赛也持续了一个多月,那时候我就很向往理律杯的赛事,后来得知上一届优秀选手去清华参加全国赛事,也真不是一般的羡慕啊,尽管我心里向往的国内最高学府是北大,总感觉着其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今年模拟法庭院赛也比了三场历时一个多月,感觉时间倏地一下就溜走了,但对我们自己的表现却不太满意,小伙伴都觉得迷迷糊糊般竟然走了下来,“三个小白”收获了什么呢?
团队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真的是项技术活!沉默、找资料、沉默,“我们现在是还要找什么,讨论那个点?”各自在心里默默地予以了不明晰地回答。案件争议焦点万变不离其宗,被我们反复捣鼓的问题也不断地用茧丝束缚自己,又如在小铁圈中爬行的毛毛虫,不一会儿又回到了原点。找不到新的突破口、思路打不开;可是又说不清到底那个地方被困住了;有时觉着虽然又发现我方的漏洞点了但也算是向外围迈出了一步,但总是不成体系、打游击战。
有时会忽然觉得自己的小伙伴也挺不错的,她们能够独立地提出一些观点出来。彼此熟悉反倒并没有发挥任何优势出来,“不能好好说话”,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梗。我不太认同你的观点,可是我又没有更好的观点提出来,驳了没法立,一度陷入小小的信任危机。幽默真是一种品质,高明的幽默,难能可贵!交流需要成本,无论是时间或者可计量的物质成本,在交流中增添趣味带来的体验感会有蛮大差异。
模拟庭审中和庭审后也互相交流了一段时间,出题人夏老师向我们展现了细节的重要性,对细节的质疑逐渐渗透甚至能够撬动整个案件的原始视角。在电影盗梦空间中,女主就是从一个小小的意识——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致使其无法辨识什么是真实,走进了否定、否定之否定及其深渊。逻辑体系的构建对于学法学的学生来讲,其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大家能够意识到它的渗透作用,但常常极易忽视概念的深远影响。作为一名理科生,在法学期末考试的训练下甚至会萌生出——当时说不定选了文科高考能考出更好成绩的想法,因为名词解释、论述题、解答题真的是很考验我们的记忆力,尤其是对专业化概念的理解。之后想想,觉得这种做法不无道理,出发点是绝对有益的,但是效果却并未预想中满意,在教科书式的概念中变得古板生硬。在实务和理论中,尤其是学术界,概念是基石,是交流探讨的基石,是发展法学所倚靠的巨人肩膀。
结束后,大家在吃饭时相互交流,法官提出的一个心得让我尤为印象深刻,也是浓缩了其多年审案经验。一开始接触案件后,先弄清楚案件基本事实情况,然后分析请求权,请求权基础无疑是重中之重;其次是适用法律,对法律法规的解释、最高院出台的司法解释和法工委的释义等,并且结合法律法规立法的背景、理念和发展过程;最后是从案例中寻找新的信息和切入点,案例库的建立能够发挥很大作用。
你现在看重的事情和你过去在意的事情,这些都会翻篇,但会留下一路的脚印,我希望都是坚实的脚印!
——20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