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关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沟通障碍和沟通暴力?想为家人做一件好事。过程或者结果却被无情误会。期望和热情变成了失望和委屈。最终心灰意冷,不解释也不想再努力。最近在一次HR沙龙活动中。有幸做了一次案主,成为U型理论的践行者。
U型理论是奥托博士的经典著作,旨在学习型组织的认知变革,根据奥托博士研究,人的认知分为两种,understanding,knowing,understanding是你对事物的理解,通过实践找到答案,是习得而来,knowing是源于内心的认识,本身就根植于你心中的知识。换一种直观的说法,认知的两个层面分别是向过去学习和向未来学习,在我们以往的学习经历,都是在想过去的经验学习,向前人的案例学习,比如MBA的教案就是这样的,另外一个认知层面是向未来学习,这个被我们称之为VUCA时代,有众多的不确定性,多变性,界定模糊的,不清晰的。仅仅凭过去的经验已不能理解社会变化的速度,这时候,向未来学习,向即将生成的未来去探索。
一般的时候我们大脑在接受信息,首先是下载,再生成结果。而U认为,在大脑接收信息下载后,还有一个下潜的过程,分别是观察、感知、自然流现,即有三个动作,暂悬、转向、放下,暂悬是将批判放到一边,对行为不做评判,呈现客观的情形,而不是主观判断;转向是把视角由看外部转为看内部,我此时该做什么?放下=let it go,放下身份放下要求放下压力,全身心的投入场域,感知自然流现的到来。
分享了一个我购买洗碗机的案例。最近双11,想购买一台洗碗机,在跟老公沟通的时候,发生了矛盾。我认为洗碗机是一个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解放双手,让你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老公说没有必要,洗碗的也不是你,老人用起来也不方便。因为争吵最后没有买,我自己也很矛盾,更有生气。在现场老师把同学分为三个组,第一组需要呈现“看到的事实”,第二组需要呈现“看到的情绪、心情”。第三种要呈现“看到内心的渴望”。案例叙述后,第一组结论,案主买洗碗机但是没有买,双方生成矛盾。第二组的结论,案主很生气也焦虑,事件过去后至今仍心情很不好。第三组的结论,案主的内心渴望是被认可。希望得到对方的理解和认同,也有想在家庭生活中争夺更多的主动权。
通过第一组的反馈,让我了解了还原了当时的现状,事实,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域?这个场域里,我的角色是什么?通过第二组的反馈让我了解自己的表现,当时我的情绪,我的愤怒,我想释放的压力以及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第三组的反馈让我感受到相较于洗碗机,我更希望为家庭付出的想法能得到老公的认可,希望能在家中有更多的发言权,在这三个层次的对话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思维,在想什么;看到了自己的内心,如何能更好的去感受;看到了自己的恐惧,用怎样的勇气来面对。
一个生活小插曲,一次走心的认识。
------end